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水调歌头 · 题吴子似县尉瑱山经德堂。堂,陆象山所名也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水调歌头 · 题吴子似县尉瑱山经德堂。堂,陆象山所名也》 来自:《作品》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西元一一四〇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西元一一六一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西元一一六二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乾道四年(西元一一六八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後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西元一一九一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西元一二〇三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西元一二〇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西元一二〇七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鬱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
原文

唤起子陆子,经德问何如。万钟于我何有,不负古人书。闻道千章松桂,剩有四时柯叶,霜雪岁寒馀。此是瑱山境,还似象山无。 耕也馁,学也禄,孔之徒。青衫毕竟升斗,此意政关渠。天地清宁高下,日月东西寒暑,何用著工夫。两字君勿惜,借我榜吾庐。

翻译
释义/赏析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唐朝大曲有《水调歌》,宋·王灼《碧鸡漫志·卷四·〈水调〉》:「按《隋唐嘉话》: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即是水调中制歌也。世以今曲《水调歌》为炀帝自制,今曲乃中吕调,而唐所谓南吕商,则今俗呼中管林钟商也。」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双调,九十五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亦有前后阕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题吴子似县尉瑱(Tiàn)山经德堂。堂,陆象山所名也」:广信书院本作「题吴子似县尉瑱山经德堂。堂,陆象山取名也」,四卷本丁集作「题子似县尉瑱山经德堂。堂,陆象山所名也」。 吴子似:《安仁县志·人物志》:「吴绍古,字子嗣,通经术,从陆象山游。授承直郎,荆湖南路提举茶盐使干办公事。」《铅(Yán)山县志·十一·名宦》:「吴绍古,字子嗣,鄱阳人。庆元五年任铅山尉,多有建白。有史才,纂《永平志》,条分类举,先民故实搜罗殆尽。建居养院以济穷民及旅处之有病阨者。」按:吴氏尉铅山始于庆元四年,见赵昌父《刘之道祠记》,《铅山县志》作五年,误。(参《辛稼轩年谱》庆元四年)。 瑱山:《安仁县志·卷四·山川志》:「玉真山在县治后,左右趾如钳,瞰临锦江。顶有石壁,高数仞。石山有镌曰『玉真』。世传仙人指书。」按:「瑱」字为「玉真」二字之合体,当时或亦有此称。 经德堂:《象山先生全集·卷十九·经德堂记》:「堂名取诸《孟子》:『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经也者,常也;德也者,人之得於天者也;不回者,是德之固不回挠也。无是,则无以为人;为人臣而无是,则无以事其君;为人子而无是,则无以事其父。……云锦吴生绍古而来从余㳺,求名其读书之堂,余既名而书之,且为其说,使归而求之。……绍熙元年五月望日象山翁记。」南宋·楼钥《攻愧(kuì)集·卷九·〈今体诗·寄题吴绍古县尉经德堂诗〉》:「问舍玉真下,读书经德中。心期知共远,臭味许谁同。吹笛夜凉月,舞雩春暮风。直须涵泳熟,毋负象山翁。」 陆象山:《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儒林列传·陆九渊传〉》:「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九渊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雠之义。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轮对,遂陈五论:一论雠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帝称善。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或劝九渊著书,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九渊以为:『郡居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南捍江陵,北援襄阳,东护随郢之肋,西当光化、夷陵之冲,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由唐之湖阳以趋山,则其涉汉之处已在荆门之胁;由邓之邓城以涉汉,则其趋山之处已在荆门之腹。自此之外,间道之可驰,汉津之可涉,坡陀不能以限马,滩濑不能以濡轨者,所在尚多。自我出奇制胜,徼敌兵之腹肋者,亦正在此。虽四山环合,易于备禦,而城池阙然,将谁与守?』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旧用铜钱,以其近边,以铁钱易之,而铜有禁,复令贴纳。九渊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输邪?』尽蠲之。故事,平时教军伍射,郡民得与,中者均赏,荐其属不限流品。尝曰:『古者无流品之分,而贤不肖之辨严;后世有流品之分,而贤不肖之辨略。』每旱,祷即雨,郡人异之。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一日,语所亲曰:『先教授兄有志天下,竟不得施以没。』又谓家人曰:『吾将死矣。』又告僚属曰:『某将告终。』会祷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后二日日中而卒。会葬者以千数,谥文安。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至于无极而太极之辨,则贻书往来,论难不置焉。门人杨简、袁燮、舒璘、沈焕能传其学云。」 「唤起子陆子」句:按《象山先生年谱》,陆象山卒于绍熙三年冬十二月,吴子似尉铅山时象山卒已数年,故云。 「万钟于我何有」句:按《孟子·告子上》:「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闻道千章松桂,剩有四时柯叶,霜雪岁寒馀」句:宋·陈文蔚《寄题吴子似所居二首·其二·经德堂》诗:「堂前有松桂,年年长柯枝。生意不自已,何心论报施。请子对佳木,长哦经德诗。」 象山:在江西贵溪县,原名应天山。《象山先生年谱》:「淳熙十四年登贵溪应天山讲学,初,门人彭兴宗世昌访旧于贵溪应天山麓张氏,因登山游览,则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乃于诸张议结庐以迎先生讲学,先生登而乐之,乃建精舍居焉。……淳熙十五年易应天山名为象山。」 「耕也馁,学也禄」句:《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青衫毕竟升斗,此意政关渠」句:檃括《象山先生全集·卷十九·经德堂记》之「孟子曰:『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后世发策决科而高第可以文艺取,积资累考而大官可以岁月致,则又有不必修其天爵者矣。生其早辨而谨思之」意旨而言。盖谓陆象山之所致意者,为科名无足轻重也。青衫,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误作「青山」。 天地清宁:《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政关: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作「颇关」。
繁体原文
喚起子陸子,經德問何如。萬鍾於我何有,不負古人書。聞道千章松桂,剩有四時柯葉,霜雪歳寒餘。此是瑱山境,還似象山無。 耕也餒,學也祿,孔之徒。青衫畢竟升斗,此意政關渠。天地淸寧高下,日月東西寒暑,何用著工夫。兩字君勿惜,借我榜吾廬。
翻译
释义/赏析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唐朝大曲有《水調歌》,宋·王灼《碧鷄漫志·卷四·〈水調〉》:「按《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即是水調中製歌也。世以今曲《水調歌》爲煬帝自製,今曲迺中呂調,而唐所謂南呂商,則今俗呼中管林鐘商也。」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爲之。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題呉子似縣尉瑱(Tiàn)山經德堂。堂,陸象山所名也」:廣信書院本作「題呉子似縣尉瑱山經德堂。堂,陸象山取名也」,四卷本丁集作「題子似縣尉瑱山經德堂。堂,陸象山所名也」。 呉子似:《安仁縣志·人物志》:「呉紹古,字子嗣,通經術,從陸象山遊。授承直郎,荊湖南路提舉茶鹽使幹辦公事。」《鉛(Yán)山縣志·十一·名宦》:「呉紹古,字子嗣,鄱陽人。慶元五年任鉛山尉,多有建白。有史才,纂《永平志》,條分類舉,先民故實搜羅殆盡。建居養院以濟窮民及旅處之有病阨者。」按:呉氏尉鉛山始於慶元四年,見趙昌父《劉之道祠記》,《鉛山縣志》作五年,誤。(參《辛稼軒年譜》慶元四年)。 瑱山:《安仁縣志·卷四·山川志》:「玉眞山在縣治後,左右趾如鉗,瞰臨錦江。頂有石壁,高數仞。石山有鎸曰『玉眞』。世傳仙人指書。」按:「瑱」字爲「玉眞」二字之合體,當時或亦有此稱。 經德堂:《象山先生全集·卷十九·經德堂記》:「堂名取諸《孟子》:『經德不囬,非以干禄也。』經也者,常也;德也者,人之得扵天者也;不回者,是德之固不回撓也。無是,則無以爲人;爲人臣而無是,則無以事其君;爲人子而無是,則無以事其父。……雲錦呉生紹古而來從余㳺,求名其讀書之堂,余既名而書之,且爲其説,使歸而求之。……紹熈元年五月望日象山翁記。」南宋·樓鑰《攻媿(kuì)集·卷九·〈今體詩·寄題呉紹古縣尉經德堂詩〉》:「問舍玉眞下,讀書經徳中。心期知共逺,臭味許誰同。吹笛夜凉月,舞雩春暮風。直須涵泳熟,毋負象山翁。」 陸象山:《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儒林列傳·陸九淵傳〉》:「陸九淵,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角,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後登乾道八年進士第。至行在,士爭從之遊。言論感發,聞而興起者甚眾。教人不用學規,有小過,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懷於中而不能自曉者,爲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聞其大概而得其爲人。九淵少聞靖康間事,慨然有感於復讎之義。至是,訪知勇士,與議恢復大略。因輪對,遂陳五論:一論讎恥未復,願博求天下之俊傑,相與舉論道經邦之職;二論願致尊德樂道之誠;三論知人之難;四論事當馴致而不可驟;五論人主不當親細事。帝稱善。未幾,除將作監丞,爲給事中王信所駁,詔主管台州崇道觀。還鄕,學者輻湊,每開講席,戸外屨滿,耆老扶杖觀聽。自號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或勸九淵著書,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又曰:『學苟知道,《六經》皆我注腳。』光宗即位,差知荊門軍。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於庭,復令其自持狀以追,爲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爲酌情決之,而多所勸釋。其有涉人倫者,使自毀其狀,以厚風俗。唯不可訓者,始置之法。……荊門爲次邊而無城。九淵以爲:『郡居江漢之間,爲四集之地,南捍江陵,北援襄陽,東護隨郢之肋,西當光化、夷陵之衝,荊門固則四鄰有所恃,否則有背肋腹心之虞,由唐之湖陽以趨山,則其涉漢之處已在荊門之脅;由鄧之鄧城以涉漢,則其趨山之處已在荊門之腹。自此之外,間道之可馳,漢津之可涉,坡陀不能以限馬,灘瀨不能以濡軌者,所在尚多。自我出奇製勝,徼敵兵之腹肋者,亦正在此。雖四山環合,易於備禦,而城池闕然,將誰與守?』乃請於朝而城之,自是民無邊憂。罷關市吏譏察而減民稅,商賈畢集,稅入日增。舊用銅錢,以其近邊,以鐵錢易之,而銅有禁,復令貼納。九淵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輸邪?』盡蠲之。故事,平時教軍伍射,郡民得與,中者均賞,薦其屬不限流品。嘗曰:『古者無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嚴;後世有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略。』每旱,禱即雨,郡人異之。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爲變,諸司交薦。丞相周必大嘗稱荊門之政,以爲躬行之效。一日,語所親曰:『先教授兄有志天下,竟不得施以沒。』又謂家人曰:『吾將死矣。』又告僚屬曰:『某將告終。』會禱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後二日日中而卒。會葬者以千數,諡文安。初,九淵嘗與朱熹會鵝湖,論辨所學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淵訪之,熹與至白鹿洞,九淵爲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熹以爲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至於無極而太極之辨,則貽書往來,論難不置焉。門人楊簡、袁燮、舒璘、沈煥能傳其學云。」 「喚起子陸子」句:按《象山先生年譜》,陸象山卒於紹熈三年冬十二月,呉子似尉鉛山時象山卒已數年,故云。 「萬鍾於我何有」句:按《孟子·告子上》:「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聞道千章松桂,剩有四時柯葉,霜雪歳寒餘」句:宋·陳文蔚《寄題吳子似所居二首·其二·經德堂》詩:「堂前有松桂,年年長柯枝。生意不自已,何心論報施。請子對佳木,長哦經德詩。」 象山:在江西貴溪縣,原名應天山。《象山先生年譜》:「淳熙十四年登貴溪應天山講學,初,門人彭興宗世昌訪舊於貴溪應天山麓張氏,因登山游覽,則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淸。乃於諸張議結廬以迎先生講學,先生登而樂之,乃建精舍居焉。……淳熙十五年易應天山名爲象山。」 「耕也餒,學也祿」句:《論語·衞靈公》:「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青衫畢竟升斗,此意政關渠」句:櫽括《象山先生全集·卷十九·經德堂記》之「孟子曰:『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後世發䇿决科而髙第可以文藝取,積資累考而大官可以歳月致,則又有不必修其天爵者矣。生其早辨而謹思之」意旨而言。蓋謂陸象山之所致意者,爲科名無足輕重也。青衫,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誤作「青山」。 天地淸寧:《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爲天下正。」。 政關: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作「頗關」。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
词字云图书馆-诗词歌赋国学学习-7*24小时
  • 词字云图书馆www.ciziyun.com 点击:30069726次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chuangmi01@qq.com侵删 词字云-做你身边最得力的古文帮手,唐诗三百首,诗歌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代诗词、现代诗歌、近代诗歌、外国诗歌,打造全诗词数据库网站和社区,为您提供经典的诗词、丰富的诗词服务。以及国学经典,词字云,国学,易经,道德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典诗词,红色诗词,近代诗词,现代诗词

    Copyright © 词字云www.ciziyun.com图书馆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