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生查子 · 独游西岩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生查子 · 独游西岩》 来自:《生查子》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西元一一四〇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西元一一六一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西元一一六二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乾道四年(西元一一六八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後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西元一一九一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西元一二〇三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西元一二〇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西元一二〇七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鬱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
原文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翻译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释义/赏析
生查(chá)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後用为词牌名。《尊前集》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四十字,上下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独游西岩」:广信书院本无,玆从四卷本丁集。 西岩:《上饶县志·山川门》:「西岩在县南六十里,岩石拔起,中空如洞,内有悬石如螺,滴水垂下,味甘冷。」 天高:四卷本丁集作「高高」。 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句:宋·苏東坡《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宋·欧阳文忠《六一诗话》:「李白《戏赠杜甫》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生』为语助,如『作么生』、『何似生』之类。」生,宋时口语,形容词後之语尾助词,无义。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叔師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衝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繁体原文
靑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歳晩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翻译
聳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聽召喚,還會有誰喜歡欣賞你呢?歲暮寒冬,常到山中溪邊來吧。 山尖一輪明月悄悄升起,才發現它早已從地平線升起,眼下已是高懸中天,遍灑銀輝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巒,清澈地小溪,彷彿都在靜聽我朗誦的《離騷》。
释义/赏析
生查(chá)子:原爲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名。《尊前集》注:雙調。元·高拭詞注:南呂宮。四十字,上下闋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 「獨遊西巖」:廣信書院本無,玆從四卷本丁集。 西巖:《上饒縣志·山川門》:「西巖在縣南六十里,巖石拔起,中空如洞,内有懸石如螺,滴水垂下,味甘冷。」 天高:四卷本丁集作「高高」。 偃蹇(yǎn jiǎn):原義高聳,引申爲驕傲、傲慢。 「靑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句:宋·蘇東坡《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靑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憐,愛憐、喜歡。 歳晩:指寒冬臘月。 太寒生:比較寒冷。宋·歐陽文忠《六一詩話》:「李白《戲贈杜甫》云:『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爲從前作詩苦。』太瘦生,唐人語也,至今猶以『生』爲語助,如『作麽生』、『何似生』之類。」生,宋時口語,形容詞後之語尾助詞,無義。 《離騷》:指戰國詩人屈原所創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叔師釋爲:「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爲主綫,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於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蕩,和複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
拓展阅读
生查子·独游西岩创作背景/ 辛弃疾 / 〔宋代〕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冬天,辛弃疾被诬陷罢官,此后他长期闲居在信州上饶城北带湖边上、西岩是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首《生查子》便是辛弃疾闲居游西岩的纪游之作。 查看译文鉴赏全文

参考资料:

1、 温儒敏,苏立康主编,新概念语文 初中古诗词读本,南海出版公司,2001.07,第253页
生查子·独游西岩赏析/ 辛弃疾 / 〔宋代〕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 查看译文鉴赏全文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第336·337页
生查子·独游西岩译文及注释/ 辛弃疾 / 〔宋代〕

译文
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
生查(zhā)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尊前集》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偃蹇(yǎn jiǎn):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怜:爱怜,喜欢。
岁晚:指寒冬腊月。
太寒生:比较寒冷。生:语尾助词,无义。
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