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五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五》 来自:《传习录》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原文

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 时曰仁在傍,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 先生又曰:“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翻译
希渊问:“人固然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圣人,然而伯夷、伊尹与孔子比,才智不同,孟子把他们同称为圣人,原因何在?” 先生说:“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其内心纯然天理而无半点私欲;就像精金之所以精的原因,只是因为成色足而没有混杂。人到纯存天理才是圣人,金到足色才是精金。然而圣人的才智,也有大小之分;就像金的分量有轻重不同一样。尧、舜犹如万镒重的金,文王、孔子犹如九千镒,禹、汤、武王犹如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如四五千镒。他们的才智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纯存天理是相同的,都可以称为圣人;就像金的分量不同,而只要在成色十足,都可称为精金。把五千镒放入万镒之中,成色一致,把伯夷、伊尹和唐尧、孔丘放在一块,也是因为他们的内心都是纯然充斥着天理。成为精金的,在于成色足,而不在分量,成为圣人的,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智。因此,平常之人只要肯学,使己心纯为天理,同样可成为圣人,比如一两精金和万镒之金对比,分量的确悬殊,但就其成色而言,则是毫不逊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原因就在这里。求学者学习圣人,不过是要学去除私欲存天理。这就像炼金求成色更足,原料金的成色越足,那么煅烧的工夫就可以省却许多,也更容易成功。成色越低,那么煅烧起来也就愈加费劲。人的天资,清浊混杂,有中等以上与中等以下之分,对于道来说,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的不同,其下者必须是别人用一分力,自己用百分力,别人用十分力,自己用千分力,最后所取得的成就是相同的。后世之人不知成为圣贤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门去知识与才能上去求取成为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需把圣人的许多知识才能一一学会就可以了。因此,他们不从天理上下工夫,白白浪费精力,从书本上钻研,从名物上考察,从形迹上比拟。知识越广反而私欲会越发滋长,才智越多而天理越被蒙蔽。正如同看见别人有万镒之精金,不肯在成色上煅烧自己的金子,以求无逊于别人的精金,只妄想在分量上赶超别人的万镒,把锡、铅、铜、铁都夹杂进去,如此分量是增加了,成色却愈低下,炼到最后,不再有金子了。” 当时徐爱在旁边说:“先生这个比喻足以破除前世儒者支离破碎的说法,对后来的学者大有裨益。” 先生又说:“我们用功,只求一天天减少私欲,不求一天天增长知识。减去一分私欲,便是恢复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单易行!”
释义/赏析
希渊,指蔡宗兖(生卒年月不详),字希渊,号我素,浙江绍兴人。为人谦孝,以教授养母,不为政府所喜。 圣者,出自《孟子·万章下》第一章:“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镒,一镒等于二十两。 厕,排列。 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出自《中庸》第二十章:“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繁体原文
希淵問:“聖人可學而至,然伯夷、伊尹於孔子才力終不同,其同謂之聖者安在?” 先生曰:“聖人之所以爲聖,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爲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然聖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堯、舜猶萬鎰,文王、孔子猶九千鎰,禹、湯、武王猶七八千鎰,伯夷、伊尹猶四五千鎰。才力不同,而純乎天理則同,皆可謂之聖人;猶分兩雖不同,而足色則同,皆可謂之精金。以五千鎰者而入於萬鎰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廁之堯、孔之間,其純乎天理同也。蓋所以爲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兩,所以爲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爲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爲聖人,猶一兩之金比之萬鎰,分兩雖懸絕,而其到足色處,可以無愧。故曰‘人皆可以爲堯、舜’者以此。學者學聖人,不過是去人慾而存天理耳。猶鍊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爭不多,則鍛鍊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則鍛鍊愈難。人之氣質清濁粹駁,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於道,有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其下者必須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則一。後世不知作聖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聖人,以爲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須是將聖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務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慾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見人有萬鎰精金,不務鍛鍊成色,求無愧於彼之精純,而乃妄希分兩,務同彼之萬鎰,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無復有金矣。” 時曰仁在傍,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離之惑,大有功於後學。” 先生又曰:“吾輩用力,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翻译
希淵問:“人固然可以通過學習成爲聖人,然而伯夷、伊尹與孔子比,才智不同,孟子把他們同稱爲聖人,原因何在?” 先生說:“聖人之所以成爲聖人,只是其內心純然天理而無半點私慾;就像精金之所以精的原因,只是因爲成色足而沒有混雜。人到純存天理纔是聖人,金到足色纔是精金。然而聖人的才智,也有大小之分;就像金的分量有輕重不同一樣。堯、舜猶如萬鎰重的金,文王、孔子猶如九千鎰,禹、湯、武王猶如七八千鎰,伯夷、伊尹猶如四五千鎰。他們的才智雖然各不相同,但都純存天理是相同的,都可以稱爲聖人;就像金的分量不同,而只要在成色十足,都可稱爲精金。把五千鎰放入萬鎰之中,成色一致,把伯夷、伊尹和唐堯、孔丘放在一塊,也是因爲他們的內心都是純然充斥着天理。成爲精金的,在於成色足,而不在分量,成爲聖人的,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智。因此,平常之人只要肯學,使己心純爲天理,同樣可成爲聖人,比如一兩精金和萬鎰之金對比,分量的確懸殊,但就其成色而言,則是毫不遜色的。‘人皆可以爲堯、舜’的原因就在這裏。求學者學習聖人,不過是要學去除私慾存天理。這就像鍊金求成色更足,原料金的成色越足,那麼煅燒的工夫就可以省卻許多,也更容易成功。成色越低,那麼煅燒起來也就愈加費勁。人的天資,清濁混雜,有中等以上與中等以下之分,對於道來說,有生知安行、學知利行的不同,其下者必須是別人用一分力,自己用百分力,別人用十分力,自己用千分力,最後所取得的成就是相同的。後世之人不知成爲聖賢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門去知識與才能上去求取成爲聖人,以爲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只需把聖人的許多知識才能一一學會就可以了。因此,他們不從天理上下工夫,白白浪費精力,從書本上鑽研,從名物上考察,從形跡上比擬。知識越廣反而私慾會越發滋長,才智越多而天理越被矇蔽。正如同看見別人有萬鎰之精金,不肯在成色上煅燒自己的金子,以求無遜於別人的精金,只妄想在分量上趕超別人的萬鎰,把錫、鉛、銅、鐵都夾雜進去,如此分量是增加了,成色卻愈低下,煉到最後,不再有金子了。” 當時徐愛在旁邊說:“先生這個比喻足以破除前世儒者支離破碎的說法,對後來的學者大有裨益。” 先生又說:“我們用功,只求一天天減少私慾,不求一天天增長知識。減去一分私慾,便是恢復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單易行!”
释义/赏析
希淵,指蔡宗兗(生卒年月不詳),字希淵,號我素,浙江紹興人。爲人謙孝,以教授養母,不爲政府所喜。 聖者,出自《孟子·萬章下》第一章:“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鎰,一鎰等於二十兩。 廁,排列。 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出自《中庸》第二十章:“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
词字云图书馆-诗词歌赋国学学习-7*24小时
  • 词字云图书馆www.ciziyun.com 点击:41861299次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chuangmi01@qq.com侵删 词字云-做你身边最得力的古文帮手,唐诗三百首,诗歌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代诗词、现代诗歌、近代诗歌、外国诗歌,打造全诗词数据库网站和社区,为您提供经典的诗词、丰富的诗词服务。以及国学经典,词字云,国学,易经,道德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典诗词,红色诗词,近代诗词,现代诗词

    Copyright © 词字云www.ciziyun.com图书馆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