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大略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大略》 来自:《治理篇》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原文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 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 我来矣。”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 “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时宜,不敬文,不驩欣,虽指非礼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义 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 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 亲迎之礼,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 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 贱者惠焉。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强。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于人心者,皆礼也。 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死、饰哀也,军旅、施威也。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 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 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和,不成礼;和而不发,不 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 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服曰襚,玩好曰赠,玉贝曰唅。赙赗、所以佐生也, 赠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礼也。故吉行五十,奔丧百 里,赗赠及事,礼之大也。 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 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 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 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 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 策。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 杀大蚤,朝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 夫。 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聘、问也。享、献也。私觌、私见也。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鎗鎗。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有怨而无怒。 君于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于士,一问,一临。诸侯非问疾吊丧不之臣 之家。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则食矣,不辟梁肉,有醴酒则辞。 寝不踰庙,燕衣不踰祭服,礼也。 汤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 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 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 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 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 得不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 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君子听律习容而后出。 霜降逆女,冰泮杀止,十日一御。 坐视膝,立视足,应对言语视面。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 尺。 文貌情用,相为内外表里。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礼者,本末相顺,终始相应。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 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贤者谓之 妒,奉妒昧者谓之交谲。交谲之人,妒昧之臣,国之薉孽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 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 其妖。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 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 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善矣。 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诗曰:“我 言维服,勿用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 相守也。庆赏刑罚,通类而后应;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父母之丧, 三年不事,齐衰大功,三月不事,从诸侯来,与新有昏,期不事。 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 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 先攻其邪心。”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于涂,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轻 物,轻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举?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 也。利夫秋毫,害靡国家,然且为之,几为知计哉!” 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也,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心之于 虑亦然。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 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 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 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 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 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成康则案无诛已。 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 上好义,则民闇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治乱之衢也。民语曰:“欲 富乎?忍耻矣!倾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安 得不乱! 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 与?何以不雨至斯之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 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农精于田,而不可 以为田师,工贾亦然。 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 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 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曰:先王之道,则尧舜已;六贰之博,则 天府已。 君子之学如蜕,翻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 无宿问。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以是非对。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雨小,汉故潜。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箸,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小人 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 涂不与言。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 也。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曾子曰:“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 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悦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曾子行,晏子从于郊,曰:“婴闻之: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婴贫无 财,请假于君子,赠吾子以言:乘舆之轮,太山之木也,示诸檃栝,三月五月,为 帱采,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檃栝,不可不谨也。慎之!兰茞槁本,渐于蜜醴,一 佩易之。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 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 为天下列士。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少不讽诵,壮不论议,虽可,未成也。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君子进则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温恭朝夕, 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诗云: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 子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 友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耕。”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 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 “望其圹,皋如也,颠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 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 庙。”小雅不以于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 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 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也。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也;其人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 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不自嗛其行者,言滥过。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饘粥不足,衣 则竖褐不完;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 子夏家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 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 如蚤甲,而丧其掌。”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 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其着也, 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无将大车,维尘 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 蓝苴路作,似知而非。懦弱易夺,似仁而非。悍戆好斗,似勇而非。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 无有者穷。故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凡物有乘而来,乘其出者,是其反也。 流言灭之,货色远之。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 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 知者明于事,达于数,不可以不诚事也。故曰:“君子难说,说之不以道,不 说也。” 语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说之所以恶儒者也。是非 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曾子食鱼,有余,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 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故塞而避所短,移而从所仕。疏知而不法,辨察 而操僻,勇果而无礼,君子之所憎恶也。 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 国法禁拾遗,恶民之串以无分得也,有夫分义,则容天下而治;无分义,则一 妻一妾而乱。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言 治者予三王。三王既以定法度,制礼乐而传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异于变易牙 之和,更师旷之律?无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国不待死。 饮而不食者,蝉也;不饮不食者,浮蝣也。 虞舜、孝己孝而亲不爱,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颜渊知而穷于世。劫 迫于暴国而无所辟之,则崇其善,扬其美,言其所长,而不称其所短也。 惟惟而亡者,诽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

翻译
概括地说,统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贪图财利多搞欺诈就会危险。 想要接近那四旁,那就不如在中央。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区,这是一种礼制。 天子将照壁设在门外,诸侯将照壁设在门内,这是一种礼制。把照壁设在门外,是不想让里面看见外面;把照壁设在门内,是不想让外面看见里面。 诸侯召见他的臣子时,臣子不等驾好车,没把衣裳穿整齐就跑,这是一种礼制。《诗经》上说:“颠倒歪斜穿衣裙,因人召我来自君。”天子召见诸侯的时候,诸侯让人拉着车子去靠近马,这是一种礼制。《诗经》上说:“战车推出套上马,急驰野外点兵场。我从天子身边来,奉命出征上前方。” 天子穿画有山形图案的礼服、戴礼帽,诸侯穿黑色的礼服、戴礼帽,大夫穿裨衣、戴礼帽,士戴熟皮制的暗红色帽子,这是一种礼制。天子使用上端呈椎形的大玉版,诸侯使用上端呈圆形的玉版,大夫使用斑竹制的手版,这是一种礼制。天子用雕有花纹的弓,诸侯用红色的弓,大夫用黑色的弓,这是一种礼制。 诸侯互相会见的时候,卿做介绍人,使自己那些受过礼仪教育的士人全部前往,让仁厚的人留守。派使者到诸侯国去问侯人用珪,去作国事访问用璧,召见群臣用瑷,与人断绝关系用瑗,召回被拒绝的人用环。 君主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智慧是仁爱之心役使的东西,礼制是仁爱之心的完备体现。所以,称王天下的人首先讲究仁德,然后才讲究礼节,自然的安排就是这样。《聘礼》记载说:“礼物丰厚就会伤害德行,财物奢侈就会吞没礼制。”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这些贵重礼品吗?《诗经》上说:“各种食物味真美,因为它们合口味。”如果不与时节相适合,不恭敬有礼貌,不喜悦快乐,那么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礼制的要求。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标志来表明深度,使人不致于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众的人用标准来表明祸乱,使人不致于失误。礼制,就是这种标准,古代的圣明帝王用礼制来彰明天下的祸乱。现在废除礼制,这是在丢掉标准啊,所以民众迷惑而陷于祸乱。这就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舜说:“只有我能随心所欲地治理天下。”所以,礼的产生,是为了贤人以及下面群众的,并不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然而这也是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如果不经过学习,是不能成为有成就的圣人的。尧曾向君畴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 五十岁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丧的礼节,七十岁的人只要丧服在身就行了。 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的礼仪:父亲面向南站着,儿子面向北跪着,父亲一边斟酒祭神一边嘱咐儿子:“去迎接你的贤内助,完成我家传宗接代以祭祀宗庙的大事,好好带领她去恭敬你的母亲,做你母亲的继承人,你的行动则要有常规。”儿子说:“是,我只怕没有能力做到,决不敢忘记您的嘱咐。” 所谓德行,就是指奉行礼义。所谓礼义,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 在自己家庭内进行赏赐,应当像在国家中使用表彰赏赐一样;对自己的家臣、妻妾奴婢发怒动刑,应当像对民众使用刑罚一样;君子对于子女,疼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露神色,用正确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而不强迫他们接受。 礼以顺应人心为根本。所以,在《礼经》上虽然没有记载,但只要能顺应人心的,都是礼。 礼仪的大致情况是:用于侍奉生者的,是为了润饰喜悦之情;用于葬送死者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悲哀之情;用于军队的,是为了装饰威武之势。 亲近父母亲、热情对待老朋友、奖赏有功劳的人、慰劳付出劳力的人,这是仁方面的等级差别;尊崇身份贵重的人、尊敬官爵显赫的人、尊重有德才的人、敬爱年老的人、敬重年长的人,这是义方面的伦理常规。奉行这些仁义之道能恰如其分,就是礼的秩序。 仁,就是爱人,所以能和人互相亲近;义,就是合乎道理,所以能够实行;礼,就是适度,所以能够成功。仁有安居之处,义有进出之门。仁,如果不是它应该安居的地方却去安顿在那里,就不是什么仁;义,如果不是它应该进出的门户而从那里进出,就不是什么义。施行恩惠而不合乎道理,就不成为仁;通达道理而不敢遵行,就不成为义;明白制度而不能使人们和睦协调,就不成为礼;和睦协调了而不抒发出来,就不成为乐。所以说:仁、义、礼、乐,它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 君子根据义来处置仁,然后才有了仁;根据礼来奉行义,然后才有了义;制定礼时回头抓住它的根本原则,从而再完成它的具体细节,然后才有了礼。这三者都精通了,然后才是正道。 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财物叫做赙,赠送的车马叫做赗,赠送的寿衣衾服叫做禭,赠送死者所玩赏嗜好的物品叫做赠,赠送的珠玉贝壳供死人含在口中的叫做唅。赙、赗,是用来帮助死者家属的;赠、禭、唅,是用来葬送死者的。送别死者时不见到棺材里的尸体,哀悼死者而安慰其家属时不达到悲哀,是不合乎礼制的。所以,参加吉礼时一天走五十里,而奔丧时一天要跑一百里,帮助别人办丧事而赠送的东西一定要赶上丧事,这是礼节的大端啊。 礼,是政治的指导原则。治理政事如果不按照礼义行事,政策就不能实行。天子刚登上帝位时,上卿走上前说:“天下的忧虑这样深长,您该怎么办呢?能够除去祸患就有幸福,不能除去祸患就会受害。”说完就把第一篇册书交给天子。中卿走上前说:“和上天相配而拥有天下土地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要考虑到那事情,在祸患来到之前就要考虑到祸患。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考虑到那事情叫做敏捷,能够敏捷,那么事情就会圆满成功;在祸患来到之前就考虑到祸患叫做预先准备,能够预先准备,那么祸患就不会发生。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考虑的叫做落后;落后了,那么事情就办不成;祸患来了以后才加以考虑的叫做困厄,困厄了,那么祸患就不能抵挡了。”说完就把第二篇册书交给天子。下卿走上前说:“慎重戒备而不要懈怠!有时庆贺的人还在大堂上,吊丧的人已到了大门口。灾祸和幸福紧靠着,人们有时还不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地方。要预先准备啊!要预先准备啊!亿万人民都仰望着您。”说完就把第三篇册书交给天子。 禹看见耕地的人两人并肩耕作,就站起来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经过十来户人家的小镇,一定下车。 猎取禽兽太早,上朝太晚,不合乎礼。治理民众不根据礼,一动就会失足。 弯腰后头与腰相平叫做拜,头比腰低叫做稽首,头着地叫做稽颡。大夫的家臣对大夫只拜而不稽首,这不是为了提高家臣的地位,而是避免大夫和国君在礼节等级上的相同。 在乡内饮酒时,一级官员和乡里的人按照年龄大小来排列位次;二级官员和同宗族的人按年龄大小来排列位次;至于三级官员,那么同宗族的人即使七十岁了,也不敢排在他前面。大夫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在吉庆的事中,要按照官位高低或地位尊卑的关系位列座次,在丧事中,要按照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来排列座次。君臣之间如果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有尊重,父子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亲近,兄弟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和顺,夫妻之间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会欢乐。年幼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长大成人,年老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得到赡养。所以,天地提供物质生活而养育了人,圣人进行礼仪教化与治理而成就了人。 聘,就是相互派遣使者问候。享,就是使者奉命把礼物进献给天子和诸侯。私觌,就是以私人的身份和为臣之礼私下拜见诸侯。形容言语的美好,就说“穆穆皇皇”。形容朝廷的美好,就说“济济跄跄”。 给人当臣子的,只能规劝而不能毁谤上司,只能出走而不能憎恨上司,只能埋怨而不能对上司发怒。君主对于大夫,在他生病时去慰问三次,在他死后去祭奠三次;对于士,慰问一次,祭奠一次。诸侯如果不是探望疾病、祭奠死者,不到臣子的家里。父亲或母亲已经埋葬以后,君主或者父亲的朋友让自己吃饭,就可以吃了,不回避米饭肉食,但有酒就要谢辞。寝殿的规模不能超过庙堂,参加燕礼所穿的衣服不能超过祭祀所穿的礼服,这是一种礼制。 《易经》中的《咸》卦,显示了夫妻之道。夫妻之道,是不能不端正的,它是君臣、父子关系的根本。咸,就是感应的意思,它的符号是把高的置于低的之下,把男的置于女的之下,是柔和在上面而刚劲在下面。聘请贤士的仪式,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的办法,都是注重开端。 礼,是人立身处事必须遵照执行的基本原则。人如果失去了立身之处,就一定会跌倒沉沦,陷入危难之中。只要稍微有偏差,就会导致的巨大的祸乱,这就是礼的作用。礼对于整饬国家,就像秤对于轻重一样,就像墨线对于曲直一样。所以,人不懂得礼义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办事情不懂得礼义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就不得安宁。 车铃的声音,在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节奏,在车子奔驰时合乎《韶》、《护》的节奏。君子要听听走路时佩玉的声音是否合乎节律,并练习好举止仪表,然后才可以成为儒雅之士。 从霜降开始娶妻,到第二年河里的冰溶化时就停止婚娶。对正妻,十天同房一次。 对方坐着,注视他的膝部;对方站着,注视他的脚;回答说话时,注视他的脸。对方站着时,在他前面六尺处注视他,而最远是六六三十六尺,即在三丈六尺之处注视他。礼仪容貌和感情作用互相构成内外表里的关系,这是适中的礼。善于思索叫做虑。礼制的根本原则和具体细节互不抵触,人生终结的仪式与人生开始的仪式互相应合。所谓礼制,就是把钱财物品等外在之物作为工具,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作为礼义制度,把享受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 下等的臣子用财物来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用自己的不懈努力乃至用自己的生命来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推荐人才来侍奉君主。《易经》上说:“回到自己的道路,有什么过错?”赞许秦穆公,认为他能够改正自己的过失、转变自己固有的思想。 士人一旦结交了喜欢妒忌的朋友,那么贤德之人就不会亲近他;君主有了喜欢妒忌的臣子,那么贤德之人就不会到来。隐瞒公道的人叫做欺昧,埋没贤良的人叫做妒忌,奉承妒忌欺昧的人叫做狡猾诡诈。狡猾诡诈的小人,妒忌欺昧的臣子,是国家的垃圾和妖孽。 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不能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器具。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不能奉行礼义,这种人只能是国家的工具。嘴里说得好,自身干坏事,这种人简直就是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敬重国家的珍宝,爱护国家的器具,使用国家的工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不使民众富裕就无法调养民众的思想感情,不进行教育就无法整饬民众的本性。每家配置五亩宅基地,一百亩耕地,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耽误他们的农时,这是使他们富裕起来的办法。建立国家的高等学府,设立地方学校,整饬六种礼仪,彰明七个方面的教育,这是用来引导他们的办法。《诗》云:“给人喝啊给人吃,教育人啊指导人。”像这样,称王天下的政事就完备了。 周武王刚进入殷都的时候,在商容所住的里巷门口设立了标记以表彰他的功德,解除了箕子的囚禁生活,在比干的墓前痛哭哀悼,于是天下人就都趋向行善了。天下的每一个国家都有才智出众的人,每个时代都有贤能的人。迷失方向的人,是由于不询问道路;被水淹没的人,是因为不询问水路的结果;导致国家灭亡的,是那些喜欢独断专行的君主。《诗经》上说:“我所说的是要事,不要以为开玩笑。古人曾经有句话:要向樵夫去请教。”这是说要广泛地询问各方面的人。 有法律依据的就按照法律来办理,没有法律条文可遵循的就按照类推的办法来办理。根据它的根本原则推知它的细节,根据它的一个方面推知它的另一个方面。大凡各种事情,道理虽然不同却互相制约着。对于表扬奖赏与用刑处罚,通达了类推的原理,然后才能有相应的处置。政治教化与风俗习惯相适应,然后才能实行。 八十岁的人,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劳役;九十岁的人,全家都可以不服劳役;残废有病、没有人照顾就不能活下去的,家里可以有一个人不服劳役。有父亲、母亲的丧事,可以三年不服劳役;齐衰和大功,可以三个月不服劳役。从其他诸侯国迁来以及新结婚的,可以一年不服劳役。 孔子说:子家驹是增益君主明察的大夫,及不上晏子;晏子,是个有成效的臣子,及不上子产;子产,是个给人恩惠的人,及不上管仲;管仲的立身处事,致力于功效而不致力于道义,致力于智谋而不致力于仁爱,是个缺乏礼义修养的人,不可以做天子的大夫。 孟子三次见到齐宣王而不谈国事。他的学生说:“为什么三次碰到齐王都不谈国事?”孟子说:“我先要打击他只讲求功利称霸的坏思想。” 公行子之到燕国去,在路上碰到曾元,说:“燕国国君怎么样?”曾元说:“他的志向不远大。志向不远大的人看轻事业,看轻事业的人不找人帮助。如果不找人帮助,哪能成就事业呢?他只能是氐族人、羌族人的俘虏。他不担忧自己被捆绑,却担忧自己死后不能按照氐族、羌族的习俗被火化。得到的利益就像那秋天新长出来的兽毛一样细微,而危害却有损于国家,这样的事他尚且要去做,哪能算是懂得治理国家大计的人呢?” 现在那丢了针的人,整天找它都没找到;当他找到它时,并不是眼睛更加明亮了,而是睁大了眼睛才发现它的。心里考虑问题也是这样。 讲求道义和私利,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私利的欲望,但是能够使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敌不过他们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爱好,但是能够使他们对道义的爱好敌不过他们对私利的追求。所以,道义胜过私利的就是治理得好的社会,私利胜过道义的就是混乱的社会。君主看重道义,道义就会胜过私利;君主推崇私利,私利就会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谈论财物多少,诸侯不谈论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论得到还是失去,士不去贩运买卖货物。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殖牛和羊,献身于君主的臣子不养殖鸡和小猪,上卿不放高利贷,大夫不筑场种菜,从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求私利为羞耻而不和民众争抢职业,喜欢施舍而以囤积私藏为耻辱。所以,民众不为钱财所困扰,贫穷的人也不会手足无措了。 周文王讨伐了四个国家,周武王诛杀了两个人,周公旦完成了称王天下的大业,到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就没有杀伐了。 赞许积聚钱财而把一无所有看作羞耻,加重人民的负担而惩处不堪负担的人,这是邪恶行为产生的根源,也是刑罚繁多的原因。 君主爱好义,那么民众就暗自振作、端正自己的言行了;君主爱好财富,那么民众就为利而死了。这两点,是治和乱的分水岭。民间俗语说:“想富贵吗?忍着耻辱吧,道德败坏吧,与故旧一刀两断吧,与道义背道而驰吧。”君主爱好财富,那么人民的行为就是这样,怎么能不乱呢? 商汤因为大旱而向神祷告说:“是我的政策不适当吗?是我役使民众太苦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还不下雨呢?是我的宫殿房舍太华丽了吗?是妻妾嫔妃说情请托太多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还不下雨呢?是贿赂盛行吗?是毁谤的人发迹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还不下雨呢?” 上天生育民众并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主却是为了民众。所以在古代,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并不只是用来尊重诸侯而已;安排各种官职,区别爵位俸禄的等级,并不只是用来尊重大夫而已。 为君之道在于选拔使用人才,为臣之道在于精通和处理好政事。所以,从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告诫而各种事情也就办成了。农夫对种地很精通却不能因此而去做管理农业的官吏,工人和商人也是这样。 用贤能的人去替换没有德才的人,不等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用安定的国家去攻打混乱的国家,不等交战就知道能攻克。齐国人想攻打鲁国,顾忌卞庄子,不敢经过卞城。晋国人想攻打卫国,害怕子路,不敢经过蒲邑。 不懂政治就去询问尧舜的治国之道,没有学问就去去求助于天子的库籍。要我说啊,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就是尧舜的政治原则;六经包含的丰富内容,就是知识的宝库。君子的学习就像蛇,蝉等脱壳一样,很快就会有所改变。所以,他走路效仿,站立效仿,坐着效仿,他摆什么脸色、讲什么话、用什么口气都效仿。不把好事留下不做,不把要问的事拖过夜。善于学习的人彻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于做事的人彻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君子一旦树立了志向就坚定不移,即使天子、三公询问政事,也根据是非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君子穷困而不丧失志气,劳累而不苟且偷安,面临祸患而不背弃平时坐席上说的话。岁月不寒冷就无从知道松柏的坚毅挺拔,事情不危难就无从知道君子的志向远大。作为君子,没有一天不在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东西即道的。 雨虽然小,汉水却照旧流入潜水。尽量收罗微小的就能变成巨大,不断积累隐微的就会变得显著。道德极高的人脸色态度就和润,品行完美的人名声就传得远。而小人却不充实自己的内在品质只是到外界去追求美好的声誉,这是徒劳的。 说话时不称道老师叫做反叛,教学时不称道老师叫做背离。背叛老师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接纳,朝廷内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不和他说话。在行动上不踏实的人,往往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在信用方面不诚实的人,往往表面上装成说话诚恳的样子。所以,《春秋》赞美诸侯互相之间的口头约定,而《诗经》非议诸侯们屡次订立盟约,他们的用心是一致的。善于研治《诗》的人不作解说,善于研治《易》的人不占卦,善于研治《礼》的人不辅助行礼,他们的用心是相同的。 曾子说:“孝子说的话是可以让人听的,做的事是可以让人看的。说的话可以让人听,是用来使远方的人悦服;做的事可以让人看,是用来使近处的人高兴。近处的人高兴了就会来亲近,远方的人悦服了就会来归附。使近处的人来亲近而远方的人来归附,这是孝子遵行的原则。” 曾子要走了,晏子跟着送到郊外,说:“晏婴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用言语赠送人,百姓用财物赠送人。’我晏婴贫穷没有财物,请让我冒充君子,拿话来赠送给您:马车的轮子,原是泰山上的木头,把它放置在整形器中,经过三五个月就做成了车框、车幅和车毂,即使是裹住车毂的皮革坏了,也不会使它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君子对于正身的工具,不能不谨慎地对待啊,要慎重地对待它!兰芷、稿本等香草,如果浸在蜂蜜和甜酒中,一经佩带就要更换它。正直的君主如果泡在香酒似的甜言蜜语中,也会被谗言俘虏。君子对于所渐染的环境,不能不谨慎地对待啊。” “人对于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典籍,就像雕琢师对于雕琢玉石一样。《诗经》上说:“就像治骨磨象牙,就像雕玉磨石器。”就是说的做学问啊。卞和的玉璧,原是乡里固定门闩的楔形石块,经过加工玉器的工匠对它进行仔细雕琢之它,就成了天下的珍宝。子贡、子路,原是浅陋的人,受到了文献典籍的影响,遵从了礼义,就成了天下屈指可数的儒士名人。” 学习请教不满足,爱好文人贤达之士不厌倦,就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取得巨大的成就。君子对于存有疑惑的就不说,还没有请教过的就不谈论。这样做的时间长了,知识就会一天天增加。但知道得很多而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学习得很广而没有个主攻方向,喜欢学得很多而没有个确定目标的人,君子是不会和他结交的。少年时不读书,壮年时不发表议论,这样的人即使资质还可以,也不能有所成就。君子专心一意教授,学生专心一意学习,就能迅速取得成就。君子入朝做官,就能增加君主的荣誉而减少民众的忧患。没有才能而呆在官位上,就是行骗;对君主民众毫无裨益而享受优厚的俸禄,就是盗窃。学习的人不一定都是为了去做官,而做官的人一定要努力学习。 子贡问孔子说:“我对学习感到厌倦了,希望停止学习去侍奉君主。” 孔子说:“《诗经》上说:‘早晚温和又恭敬,做事认真又谨慎。’侍奉君主不容易,侍奉君主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止学习去侍奉父母。”孔子说:“《诗经》上说:‘孝子之孝无穷尽,上天才会赐福你。’侍奉父母不容易,侍奉父母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止学习去娶妻生子。”孔子说:“《诗经》上说:‘先给妻子作榜样,然后影响到兄弟,以此治理家和邦。’养育妻儿不容易,养育妻儿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止学习去结交朋友。”孔子说:“《诗经》上说:‘朋友之间要相互辅助,相助才能仪表威严。’和朋友在一起不容易,在朋友那里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止学习去种田。”孔子说:“《诗经》上说:‘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搓绳要搓好,急忙登屋修屋顶,又要开始播种了。’种田不容易,种田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就永远没有停止学习的时候了吗?”孔子说:“远望那个坟墓,高高的样子,山顶般的样子,鼎鬲似的样子,看到这个你就知道可以停止学习的时间了。” 子贡说:“死亡的意义可真伟大啊!君子停止学习了,小人也就完结了。” 《国风》所讲的好色之事,按照古书上说法就是:“满足情欲而又不越轨。它的真诚不渝可以和金属石头的坚固不变相比,它的音乐可以纳入到宗庙中去。”《小雅》的作者不被腐朽的君主所用,自己引退而处于卑下的官位上,他们痛恨当时的政治,因而怀念过去,《小雅》的言辞富有文采,音乐具有哀怨的情调。 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一定是尊敬老师而看重有技能的人才的;尊敬老师而看重有技能的人才,那么法度就能保持并得以推行。国家将要衰微的时候,一定是鄙视老师而看轻有技能的人才的;鄙视老师而看轻有技能的人才,那么人们就会有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那么法度就会破坏。 古代平民百姓到五十岁才能做官,而天子与诸侯的儿子十九岁就举行冠礼,举行冠礼后就可以参与治理政事,这是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极好的缘故啊。对于君子倾心爱慕的,就是可堪造就的理想的人选;对这种理想的人选不施教,是不吉利的。对于并非君子的人也倾心爱慕的人,就不是可堪造就的理想的人选;对这种并非理想的人选去施教,就是把粮食送给小偷,把兵器借给强盗。 不自我意识到自己德行不足的人,说话往往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古代的贤人,宁可卑贱得做个平民,贫穷得做个百姓,吃饭连稀饭也吃不饱,穿着连粗布衣也不完整。但是如果不按照礼制来提拔他,他就不入朝做官;如果不按照道义给他东西,他就不接受;哪会采取这种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做法? 子夏贫穷,衣服破烂得就像悬挂着的鹌鹑。有人说:“您为什么不去做官?”子夏说:“诸侯傲视我的,我不做他的臣子;大夫傲视我的,我不再见他。柳下惠和看守后门的人同样穿破烂的衣服,可是并没有人怀疑他的正直和德行,这已不是一天的传闻了。争权夺利就像抓住了指甲而丢了自己的手掌。” 统治人民的君主不可以不慎重地选取臣子,平民百姓不可以不慎重地选择朋友。朋友,是用来互相帮助的。如果奉行的原则不同,用什么来互相帮助呢?把柴草均匀地铺平而点上火,火总是向干燥的柴草上烧去;在平整的土地上灌水,水总是向潮湿的低洼地流去。那同类事物的互相依随就像这样的显著,根据朋友来观察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选取朋友、和别人友好,不可以不慎重,这是成就德行的基础啊。《诗经》上说:“别扶牛车向前进,尘土茫茫会脏身。”这是说不要和小人相处啊。 过分傲慢而喜欢显露自己,好像很明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明智。软弱无能而容易被人改变自己的志向,好像很仁慈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仁慈。凶狠鲁莽而喜欢争斗,好像很勇敢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勇敢。仁爱、道义、礼制、善行对于人来说,打个比方,就像是钱财粮食和家庭的关系一样,较多地拥有它的就富裕,较少地拥有它的就贫穷,丝毫没有的就困窘。所以,如果一个人像诸如仁爱、道义、礼制、善行等这些大事做不到,小事又不肯去做,这是抛弃国家、丢弃自己身家性命的做法啊。 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一定的原因才出现和来临的。它所出现和来临的地方,也就是它所回归的地方。对于流言蜚语,要消灭它;面对钱财女色,要远离它。祸患所赖以产生的根源,都发生于那些细微的地方。所以君子及早地消灭祸患的苗头。 说话真实的人,存在于阙疑之中。疑惑的不说,没有请教过的不说。明智的人对事情十分清楚,对事理十分精通,我们不可以不忠诚地去侍奉明智的人啊。所以说:“对于君子,是难以使他高兴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使他高兴,他是不会高兴的。” 俗话说:“滚动的圆球滚到凹坑就停止了,流言蜚语碰到明智的人就止息了。”这就是那些私家之言与邪恶的学说憎恶儒者的原因。是对是错疑惑不决,就用久远的事情来衡量它,用新近的事情来检验它,用公正的观点来考察它,流言蜚语便会因此而止息,邪恶的言论便会因此而消亡。 曾子吃鱼有吃剩的,说:“把它和别的菜搀和在一起。”他的学生说:“搀和起来会伤害人的身体,不如再把它熬一下。”曾子流着眼泪说:“我难道别有用心吗?”为自己听到这种话太晚而感到悲伤。 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对付别人的长处。所以。要掩盖并回避自己的短处,迁就并依从自己的特长。通达聪明而不守法度,明察善辩而坚持的观点邪恶怪僻,勇敢果断而不按照礼法的要求去办事,这是君子所憎恶的。 话说得多而合乎礼义法度,便是圣人;话说得少而合乎礼义法度,就是君子;说多说少都不合礼义法度却还是放纵沉醉在其中,即使能言善辩,也是个小人。 国家的法令禁止拾取别人遗失的财物,这是憎恶民众习惯于不按规矩去取得财物。有了那名分道义,那就能包揽天下而把它治理好;没有名分道义,那么就是只有一妻一妾,也会搞得乱七八糟。 天下的人,虽然各有独特的看法,却也有共同赞许的东西。谈论美味的都赞许易牙,谈论音乐的都赞许师旷,谈论政治的都赞许三王。三王既已确定了法度、制作了礼乐制度而把它们传了下来,如果不遵用而加以改变并自己重新搞一套,那和变更易牙的调味、变更师旷的音律有什么不同呢?如果这样,天下不等片刻就会沦亡,国家不等片刻就会覆灭。 只喝水而不吃东西的,是蝉;不喝水又不吃东西的,是蜉蝣。 虞舜、孝己,孝顺父母而父母不爱他们,比干、子胥,忠于君主而君主不任用他们,孔子、颜渊,明智通达而在社会上穷困窘迫。被迫生活在暴君统治的国家中而又没有办法避开这种处境,那就崇尚这个国家的美好德行,宣扬这个国家的美好名声,称道这个国家的长处,而不宣扬这个国家的短处。 唯唯诺诺却没有好结果的,是由于他经常诽谤别人;知识渊博而处境困厄的,是由于他经常诋毁别人;越想澄清自己的名声,而名声愈来愈混浊的,是由于他经常搬弄口舌。 君子能够做到使自己品德高尚,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使自己成为可用之才,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任用自己。 向下发布告诫的命令与誓言,追溯不到五帝;两国之间结盟誓约,追溯不到三王;君主互相交换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追溯不到五霸。
释义/赏析
繁体原文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 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天子外屏,諸侯內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 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諸侯,諸侯輦輿就馬,禮也。詩曰:“我出我輿,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 我來矣。” 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禮也。 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 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 諸侯相見,卿爲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圭,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人主仁心設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聘禮志曰:“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詩曰: “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時宜,不敬文,不驩欣,雖指非禮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禮者,其表也。先王以禮義 表天下之亂;今廢禮者,是棄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 舜曰:“維予從欲而治。”故禮之生,爲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爲成聖也;然 而亦所以成聖也,不學不成;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 五十不成喪,七十唯衰存。 親迎之禮,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爾相,成我宗事,隆 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子曰:“諾!唯恐不能,敢忘命矣!” 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 賤者惠焉。 賜予其宮室,猶用慶賞於國家也;忿怒其臣妾,猶用刑罰於萬民也。 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視,道之以道而勿強。 禮以順人心爲本,故亡於禮經而順於人心者,皆禮也。 禮之大凡:--事生、飾驩也,送死、飾哀也,軍旅、施威也。 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 倫也。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 成。仁有裏,義有門;仁、非其裏而處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節而不和,不成禮;和而不發,不 成樂。故曰:仁義禮樂,其致一也。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 也;制禮反本成末,然後禮也。三者皆通,然後道也。 貨財曰賻,輿馬曰賵,衣服曰襚,玩好曰贈,玉貝曰唅。賻賵、所以佐生也, 贈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屍,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故吉行五十,奔喪百 裏,賵贈及事,禮之大也。 禮者、政之挽也;爲政不以禮,政不行矣。 天子即位,上卿進曰:“如之何憂之長也?能除患則爲福,不能除患則爲賊。” 授天子一策。中卿進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 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 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進曰:“敬戒無怠, 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知其門。豫哉!豫哉!萬民望之。”授天子三 策。 禹見耕者耦、立而式,過十室之邑、必下。 殺大蚤,朝大晚,非禮也。治民不以禮,動斯陷矣。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闢君也。 一命齒於鄉,再命齒於族,三命,族人雖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 夫。 吉事尚尊,喪事尚親。 聘、問也。享、獻也。私覿、私見也。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鎗鎗。 爲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有亡而無疾,有怨而無怒。 君於大夫,三問其疾,三臨其喪;於士,一問,一臨。諸侯非問疾弔喪不之臣 之家。 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則食矣,不闢樑肉,有醴酒則辭。 寢不踰廟,燕衣不踰祭服,禮也。 湯之鹹,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鹹、感也,以高 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 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 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蹶陷溺。所失微而其爲亂大者,禮也。 禮之於正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 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 得不驩,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天地生之,聖人成之。 和鸞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君子聽律習容而後出。 霜降逆女,冰泮殺止,十日一御。 坐視膝,立視足,應對言語視面。立視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 尺。 文貌情用,相爲內外表裏。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 禮者,本末相順,終始相應。 禮者,以財物爲用,以貴賤爲文,以多少爲異。 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易曰:“復自道,何其咎?”春秋賢穆公,以爲能變也。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蔽公者謂之昧,隱賢者謂之 妒,奉妒昧者謂之交譎。交譎之人,妒昧之臣,國之薉孽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 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 其妖。 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 時,所以富之也。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詩曰:“飲之 食之,教之誨之。”王事具矣。 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鄉善矣。 天下國有俊士,世有賢人。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亡人好獨。詩曰:“我 言維服,勿用爲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言博問也。 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異理而 相守也。慶賞刑罰,通類而後應;政教習俗,相順而後行。 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舉家不事,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事,父母之喪, 三年不事,齊衰大功,三月不事,從諸侯來,與新有昏,期不事。 子謂子家駒續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產;子產惠人也, 不如管仲;管仲之爲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爲天子大夫。 孟子三見宣王,不言事。門人曰:“曷爲三遇齊王而不言事?”孟子曰:“吾 先攻其邪心。” 公行子之之燕,遇曾元於塗,曰:“燕君何如?”曾元曰:“志卑。志卑者輕 物,輕物者不求助;苟不求助,何能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 也。利夫秋毫,害靡國家,然且爲之,幾爲知計哉!” 今夫亡箴者,終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也,非目益明也,眸而見之也。心之於 慮亦然。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慾利;然而能使其欲利 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 者爲治世,利克義者爲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 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貨財。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之臣不息雞 豚,冢卿不修幣,大夫不爲場園,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樂分施而恥積藏; 然故民不困財,貧窶者有所竄其手。 文王誅四,武王誅二,周公卒業,至成康則案無誅已。 多積財而羞無有,重民任而誅不能,此邪行之所以起,刑罰之所以多也。 上好義,則民闇飾矣!上好富,則民死利矣!二者治亂之衢也。民語曰:“欲 富乎?忍恥矣!傾絕矣!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上好富,則人民之行如此,安 得不亂! 湯旱而禱曰:“政不節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婦謁盛 與?何以不雨至斯之極也!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天之生民,非爲君也;天之立君,以爲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 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農精於田,而不可 以爲田師,工賈亦然。 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後知吉。以治伐亂,不待戰而後知克。 齊人慾伐魯,忌卞莊子,不敢過卞。晉人慾伐衛,畏子路,不敢過蒲。 不知而問堯舜,無有而求天府。--曰:先王之道,則堯舜已;六貳之博,則 天府已。 君子之學如蛻,翻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無留善, 無宿問。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君子立志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以是非對。 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 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雨小,漢故潛。夫盡小者大,積微者箸,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小人 不誠於內而求之於外。 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內,朝士大夫遇諸 塗不與言。 不足於行者,說過;不足於信者,誠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詩非屢盟,其心一 也。善爲詩者不說,善爲易者不佔,善爲禮者不相,其心同也。 曾子曰:“孝子言爲可聞,行爲可見。言爲可聞,所以說遠也;行爲可見,所 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者悅則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 曾子行,晏子從於郊,曰:“嬰聞之: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嬰貧無 財,請假於君子,贈吾子以言:乘輿之輪,太山之木也,示諸檃栝,三月五月,爲 幬採,敝而不反其常。君子之檃栝,不可不謹也。慎之!蘭茞槁本,漸於蜜醴,一 佩易之。正君漸於香酒,可讒而得也。君子之所漸,不可不慎也。” 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謂學問也。 和之璧,井裏之厥也,玉人琢之,爲天子寶。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 爲天下列士。 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 少不諷誦,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 君子進則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益而厚受之,竊也。 學者非必爲仕,而仕者必如學。 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矣,願息事君。”孔子曰:“詩云:‘溫恭朝夕, 執事有恪。’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事親。”孔子曰:“詩云: ‘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於妻子。”孔 子曰:“詩云:‘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 “然則賜願息於朋友。”孔子曰:“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朋友難,朋 友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耕。”孔子曰:“詩云:‘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 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耕難,耕焉可息哉!”“然則賜無息者乎?”孔子曰: “望其壙,皋如也,顛如也,鬲如也,此則知所息矣。”子貢曰:“大哉!死乎! 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國風之好色也,傳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其誠可比於金石,其聲可內於宗 廟。”小雅不以於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聲有哀 焉。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 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聽治,其教至也。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也;其人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 其人而教之,齎盜糧,借賊兵也。 不自嗛其行者,言濫過。古之賢人,賤爲布衣,貧爲匹夫,食則饘粥不足,衣 則豎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安取此? 子夏家貧,衣若縣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爲臣; 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爭利 如蚤甲,而喪其掌。”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 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溼。夫類之相從也,如此其着也, 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詩曰:“無將大車,維塵 冥冥。”言無與小人處也。 藍苴路作,似知而非。懦弱易奪,似仁而非。悍戇好鬥,似勇而非。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闢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 無有者窮。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爲,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凡物有乘而來,乘其出者,是其反也。 流言滅之,貨色遠之。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蚤絕之。 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間。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 知者明於事,達於數,不可以不誠事也。故曰:“君子難說,說之不以道,不 說也。” 語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此家言邪說之所以惡儒者也。是非 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曾子泣 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 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故塞而避所短,移而從所仕。疏知而不法,辨察 而操僻,勇果而無禮,君子之所憎惡也。 多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無法,而流湎然,雖辯,小人也。 國法禁拾遺,惡民之串以無分得也,有夫分義,則容天下而治;無分義,則一 妻一妾而亂。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 治者予三王。三王既以定法度,制禮樂而傳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異於變易牙 之和,更師曠之律?無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國不待死。 飲而不食者,蟬也;不飲不食者,浮蝣也。 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顏淵知而窮於世。劫 迫於暴國而無所闢之,則崇其善,揚其美,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也。 惟惟而亡者,誹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 君子能爲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爲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伯
翻译
概括地說,統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禮義尊重賢人就能稱王天下,注重法治愛護人民就能稱霸諸侯,貪圖財利多搞欺詐就會危險。 想要接近那四旁,那就不如在中央。所以稱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區,這是一種禮制。 天子將照壁設在門外,諸侯將照壁設在門內,這是一種禮制。把照壁設在門外,是不想讓裏面看見外面;把照壁設在門內,是不想讓外面看見裏面。 諸侯召見他的臣子時,臣子不等駕好車,沒把衣裳穿整齊就跑,這是一種禮制。《詩經》上說:“顛倒歪斜穿衣裙,因人召我來自君。”天子召見諸侯的時候,諸侯讓人拉着車子去靠近馬,這是一種禮制。《詩經》上說:“戰車推出套上馬,急馳野外點兵場。我從天子身邊來,奉命出征上前方。” 天子穿畫有山形圖案的禮服、戴禮帽,諸侯穿黑色的禮服、戴禮帽,大夫穿裨衣、戴禮帽,士戴熟皮製的暗紅色帽子,這是一種禮制。天子使用上端呈椎形的大玉版,諸侯使用上端呈圓形的玉版,大夫使用斑竹製的手版,這是一種禮制。天子用雕有花紋的弓,諸侯用紅色的弓,大夫用黑色的弓,這是一種禮制。 諸侯互相會見的時候,卿做介紹人,使自己那些受過禮儀教育的士人全部前往,讓仁厚的人留守。派使者到諸侯國去問侯人用珪,去作國事訪問用璧,召見羣臣用璦,與人斷絕關係用瑗,召回被拒絕的人用環。 君主首先要具備仁愛之心,智慧是仁愛之心役使的東西,禮制是仁愛之心的完備體現。所以,稱王天下的人首先講究仁德,然後纔講究禮節,自然的安排就是這樣。《聘禮》記載說:“禮物豐厚就會傷害德行,財物奢侈就會吞沒禮制。”禮呀禮呀,難道只是指玉帛這些貴重禮品嗎?《詩經》上說:“各種食物味真美,因爲它們合口味。”如果不與時節相適合,不恭敬有禮貌,不喜悅快樂,那麼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禮制的要求。 在水中跋涉的人用標誌來表明深度,使人不致於陷入深水淹死;治理民衆的人用標準來表明禍亂,使人不致於失誤。禮制,就是這種標準,古代的聖明帝王用禮制來彰明天下的禍亂。現在廢除禮制,這是在丟掉標準啊,所以民衆迷惑而陷於禍亂。這就是刑罰繁多的原因。 舜說:“只有我能隨心所欲地治理天下。”所以,禮的產生,是爲了賢人以及下面羣衆的,並不是爲了使人成爲聖人,然而這也是人之所以成爲聖人的原因。如果不經過學習,是不能成爲有成就的聖人的。堯曾向君疇學習,舜曾向務成昭學習,禹曾向西王國學習。 五十歲的人不需要全部做到守喪的禮節,七十歲的人只要喪服在身就行了。 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的禮儀:父親面向南站着,兒子面向北跪着,父親一邊斟酒祭神一邊囑咐兒子:“去迎接你的賢內助,完成我家傳宗接代以祭祀宗廟的大事,好好帶領她去恭敬你的母親,做你母親的繼承人,你的行動則要有常規。”兒子說:“是,我只怕沒有能力做到,決不敢忘記您的囑咐。” 所謂德行,就是指奉行禮義。所謂禮義,就是對地位高貴的人要尊敬,對年老的人要孝順,對年長的人要敬從,對年幼的人要慈愛,對卑賤的人要給予恩惠。 在自己家庭內進行賞賜,應當像在國家中使用表彰賞賜一樣;對自己的家臣、妻妾奴婢發怒動刑,應當像對民衆使用刑罰一樣;君子對於子女,疼愛他們而不表現在臉上,使喚他們而不露神色,用正確的道理來引導他們而不強迫他們接受。 禮以順應人心爲根本。所以,在《禮經》上雖然沒有記載,但只要能順應人心的,都是禮。 禮儀的大致情況是:用於侍奉生者的,是爲了潤飾喜悅之情;用於葬送死者的,是爲了更好地表現悲哀之情;用於軍隊的,是爲了裝飾威武之勢。 親近父母親、熱情對待老朋友、獎賞有功勞的人、慰勞付出勞力的人,這是仁方面的等級差別;尊崇身份貴重的人、尊敬官爵顯赫的人、尊重有德才的人、敬愛年老的人、敬重年長的人,這是義方面的倫理常規。奉行這些仁義之道能恰如其分,就是禮的秩序。 仁,就是愛人,所以能和人互相親近;義,就是合乎道理,所以能夠實行;禮,就是適度,所以能夠成功。仁有安居之處,義有進出之門。仁,如果不是它應該安居的地方卻去安頓在那裏,就不是什麼仁;義,如果不是它應該進出的門戶而從那裏進出,就不是什麼義。施行恩惠而不合乎道理,就不成爲仁;通達道理而不敢遵行,就不成爲義;明白制度而不能使人們和睦協調,就不成爲禮;和睦協調了而不抒發出來,就不成爲樂。所以說:仁、義、禮、樂,它們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 君子根據義來處置仁,然後纔有了仁;根據禮來奉行義,然後纔有了義;制定禮時回頭抓住它的根本原則,從而再完成它的具體細節,然後纔有了禮。這三者都精通了,然後纔是正道。 幫助別人辦喪事而贈送的財物叫做賻,贈送的車馬叫做賵,贈送的壽衣衾服叫做禭,贈送死者所玩賞嗜好的物品叫做贈,贈送的珠玉貝殼供死人含在口中的叫做唅。賻、賵,是用來幫助死者家屬的;贈、禭、唅,是用來葬送死者的。送別死者時不見到棺材裏的屍體,哀悼死者而安慰其家屬時不達到悲哀,是不合乎禮制的。所以,參加吉禮時一天走五十里,而奔喪時一天要跑一百里,幫助別人辦喪事而贈送的東西一定要趕上喪事,這是禮節的大端啊。 禮,是政治的指導原則。治理政事如果不按照禮義行事,政策就不能實行。天子剛登上帝位時,上卿走上前說:“天下的憂慮這樣深長,您該怎麼辦呢?能夠除去禍患就有幸福,不能除去禍患就會受害。”說完就把第一篇冊書交給天子。中卿走上前說:“和上天相配而擁有天下土地的人,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要考慮到那事情,在禍患來到之前就要考慮到禍患。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考慮到那事情叫做敏捷,能夠敏捷,那麼事情就會圓滿成功;在禍患來到之前就考慮到禍患叫做預先準備,能夠預先準備,那麼禍患就不會發生。事情發生以後才加以考慮的叫做落後;落後了,那麼事情就辦不成;禍患來了以後才加以考慮的叫做困厄,困厄了,那麼禍患就不能抵擋了。”說完就把第二篇冊書交給天子。下卿走上前說:“慎重戒備而不要懈怠!有時慶賀的人還在大堂上,弔喪的人已到了大門口。災禍和幸福緊靠着,人們有時還不知道它們產生的原因和地方。要預先準備啊!要預先準備啊!億萬人民都仰望着您。”說完就把第三篇冊書交給天子。 禹看見耕地的人兩人並肩耕作,就站起來扶着車廂前的橫木;經過十來戶人家的小鎮,一定下車。 獵取禽獸太早,上朝太晚,不合乎禮。治理民衆不根據禮,一動就會失足。 彎腰後頭與腰相平叫做拜,頭比腰低叫做稽首,頭着地叫做稽顙。大夫的家臣對大夫只拜而不稽首,這不是爲了提高家臣的地位,而是避免大夫和國君在禮節等級上的相同。 在鄉內飲酒時,一級官員和鄉里的人按照年齡大小來排列位次;二級官員和同宗族的人按年齡大小來排列位次;至於三級官員,那麼同宗族的人即使七十歲了,也不敢排在他前面。大夫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在吉慶的事中,要按照官位高低或地位尊卑的關係位列座次,在喪事中,要按照與死者的親疏關係來排列座次。君臣之間如果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有尊重,父子之間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親近,兄弟之間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和順,夫妻之間得不到君子的治理就不會歡樂。年幼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長大成人,年老的人靠了君子的治理而得到贍養。所以,天地提供物質生活而養育了人,聖人進行禮儀教化與治理而成就了人。 聘,就是相互派遣使者問候。享,就是使者奉命把禮物進獻給天子和諸侯。私覿,就是以私人的身份和爲臣之禮私下拜見諸侯。形容言語的美好,就說“穆穆皇皇”。形容朝廷的美好,就說“濟濟蹌蹌”。 給人當臣子的,只能規勸而不能毀謗上司,只能出走而不能憎恨上司,只能埋怨而不能對上司發怒。君主對於大夫,在他生病時去慰問三次,在他死後去祭奠三次;對於士,慰問一次,祭奠一次。諸侯如果不是探望疾病、祭奠死者,不到臣子的家裏。父親或母親已經埋葬以後,君主或者父親的朋友讓自己吃飯,就可以吃了,不迴避米飯肉食,但有酒就要謝辭。寢殿的規模不能超過廟堂,參加燕禮所穿的衣服不能超過祭祀所穿的禮服,這是一種禮制。 《易經》中的《鹹》卦,顯示了夫妻之道。夫妻之道,是不能不端正的,它是君臣、父子關係的根本。鹹,就是感應的意思,它的符號是把高的置於低的之下,把男的置於女的之下,是柔和在上面而剛勁在下面。聘請賢士的儀式,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的辦法,都是注重開端。 禮,是人立身處事必須遵照執行的基本原則。人如果失去了立身之處,就一定會跌倒沉淪,陷入危難之中。只要稍微有偏差,就會導致的巨大的禍亂,這就是禮的作用。禮對於整飭國家,就像秤對於輕重一樣,就像墨線對於曲直一樣。所以,人不懂得禮義就不能在社會上生存,辦事情不懂得禮義就不能辦成,國家沒有禮就不得安寧。 車鈴的聲音,在車子慢行時合乎《武》、《象》的節奏,在車子奔馳時合乎《韶》、《護》的節奏。君子要聽聽走路時佩玉的聲音是否合乎節律,並練習好舉止儀表,然後纔可以成爲儒雅之士。 從霜降開始娶妻,到第二年河裏的冰溶化時就停止婚娶。對正妻,十天同房一次。 對方坐着,注視他的膝部;對方站着,注視他的腳;回答說話時,注視他的臉。對方站着時,在他前面六尺處注視他,而最遠是六六三十六尺,即在三丈六尺之處注視他。禮儀容貌和感情作用互相構成內外表裏的關係,這是適中的禮。善於思索叫做慮。禮制的根本原則和具體細節互不抵觸,人生終結的儀式與人生開始的儀式互相應合。所謂禮制,就是把錢財物品等外在之物作爲工具,把尊貴與卑賤的區別作爲禮義制度,把享受的多少作爲尊卑貴賤的差別。 下等的臣子用財物來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用自己的不懈努力乃至用自己的生命來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推薦人才來侍奉君主。《易經》上說:“回到自己的道路,有什麼過錯?”讚許秦穆公,認爲他能夠改正自己的過失、轉變自己固有的思想。 士人一旦結交了喜歡妒忌的朋友,那麼賢德之人就不會親近他;君主有了喜歡妒忌的臣子,那麼賢德之人就不會到來。隱瞞公道的人叫做欺昧,埋沒賢良的人叫做妒忌,奉承妒忌欺昧的人叫做狡猾詭詐。狡猾詭詐的小人,妒忌欺昧的臣子,是國家的垃圾和妖孽。 嘴裏能夠談論禮義,自身能夠奉行禮義,這種人是國家的珍寶。嘴裏不能談論禮義,自身能夠奉行禮義,這種人是國家的器具。嘴裏能夠談論禮義,自身不能奉行禮義,這種人只能是國家的工具。嘴裏說得好,自身幹壞事,這種人簡直就是是國家的妖孽。治理國家的人敬重國家的珍寶,愛護國家的器具,使用國家的工具,剷除國家的妖孽。 不使民衆富裕就無法調養民衆的思想感情,不進行教育就無法整飭民衆的本性。每家配置五畝宅基地,一百畝耕地,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而不耽誤他們的農時,這是使他們富裕起來的辦法。建立國家的高等學府,設立地方學校,整飭六種禮儀,彰明七個方面的教育,這是用來引導他們的辦法。《詩》雲:“給人喝啊給人吃,教育人啊指導人。”像這樣,稱王天下的政事就完備了。 周武王剛進入殷都的時候,在商容所住的里巷門口設立了標記以表彰他的功德,解除了箕子的囚禁生活,在比干的墓前痛哭哀悼,於是天下人就都趨向行善了。天下的每一個國家都有才智出衆的人,每個時代都有賢能的人。迷失方向的人,是由於不詢問道路;被水淹沒的人,是因爲不詢問水路的結果;導致國家滅亡的,是那些喜歡獨斷專行的君主。《詩經》上說:“我所說的是要事,不要以爲開玩笑。古人曾經有句話:要向樵夫去請教。”這是說要廣泛地詢問各方面的人。 有法律依據的就按照法律來辦理,沒有法律條文可遵循的就按照類推的辦法來辦理。根據它的根本原則推知它的細節,根據它的一個方面推知它的另一個方面。大凡各種事情,道理雖然不同卻互相制約着。對於表揚獎賞與用刑處罰,通達了類推的原理,然後纔能有相應的處置。政治教化與風俗習慣相適應,然後才能實行。 八十歲的人,可以有一個兒子不服勞役;九十歲的人,全家都可以不服勞役;殘廢有病、沒有人照顧就不能活下去的,家裏可以有一個人不服勞役。有父親、母親的喪事,可以三年不服勞役;齊衰和大功,可以三個月不服勞役。從其他諸侯國遷來以及新結婚的,可以一年不服勞役。 孔子說:子家駒是增益君主明察的大夫,及不上晏子;晏子,是個有成效的臣子,及不上子產;子產,是個給人恩惠的人,及不上管仲;管仲的立身處事,致力於功效而不致力於道義,致力於智謀而不致力於仁愛,是個缺乏禮義修養的人,不可以做天子的大夫。 孟子三次見到齊宣王而不談國事。他的學生說:“爲什麼三次碰到齊王都不談國事?”孟子說:“我先要打擊他只講求功利稱霸的壞思想。” 公行子之到燕國去,在路上碰到曾元,說:“燕國國君怎麼樣?”曾元說:“他的志向不遠大。志向不遠大的人看輕事業,看輕事業的人不找人幫助。如果不找人幫助,哪能成就事業呢?他只能是氐族人、羌族人的俘虜。他不擔憂自己被捆綁,卻擔憂自己死後不能按照氐族、羌族的習俗被火化。得到的利益就像那秋天新長出來的獸毛一樣細微,而危害卻有損於國家,這樣的事他尚且要去做,哪能算是懂得治理國家大計的人呢?” 現在那丟了針的人,整天找它都沒找到;當他找到它時,並不是眼睛更加明亮了,而是睜大了眼睛才發現它的。心裏考慮問題也是這樣。 講求道義和私利,是人們兼有的東西。即使是堯舜這樣的賢君也不能除去民衆追求私利的慾望,但是能夠使他們對私利的追求敵不過他們對道義的愛好;即使是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衆對道義的愛好,但是能夠使他們對道義的愛好敵不過他們對私利的追求。所以,道義勝過私利的就是治理得好的社會,私利勝過道義的就是混亂的社會。君主看重道義,道義就會勝過私利;君主推崇私利,私利就會勝過道義。所以,天子不談論財物多少,諸侯不談論有利還是有害,大夫不談論得到還是失去,士不去販運買賣貨物。擁有國家的君主不養殖牛和羊,獻身於君主的臣子不養殖雞和小豬,上卿不放高利貸,大夫不築場種菜,從士以上的官吏都以追求私利爲羞恥而不和民衆爭搶職業,喜歡施捨而以囤積私藏爲恥辱。所以,民衆不爲錢財所困擾,貧窮的人也不會手足無措了。 周文王討伐了四個國家,周武王誅殺了兩個人,周公旦完成了稱王天下的大業,到周成王、周康王的時候就沒有殺伐了。 讚許積聚錢財而把一無所有看作羞恥,加重人民的負擔而懲處不堪負擔的人,這是邪惡行爲產生的根源,也是刑罰繁多的原因。 君主愛好義,那麼民衆就暗自振作、端正自己的言行了;君主愛好財富,那麼民衆就爲利而死了。這兩點,是治和亂的分水嶺。民間俗語說:“想富貴嗎?忍着恥辱吧,道德敗壞吧,與故舊一刀兩斷吧,與道義背道而馳吧。”君主愛好財富,那麼人民的行爲就是這樣,怎麼能不亂呢? 商湯因爲大旱而向神禱告說:“是我的政策不適當嗎?是我役使民衆太苦了嗎?爲什麼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還不下雨呢?是我的宮殿房舍太華麗了嗎?是妻妾嬪妃說情請託太多了嗎?爲什麼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還不下雨呢?是賄賂盛行嗎?是毀謗的人發跡了嗎?爲什麼旱到這種極端的地步還不下雨呢?” 上天生育民衆並不是爲了君主,上天設立君主卻是爲了民衆。所以在古代,分封土地建立諸侯國,並不只是用來尊重諸侯而已;安排各種官職,區別爵位俸祿的等級,並不只是用來尊重大夫而已。 爲君之道在於選拔使用人才,爲臣之道在於精通和處理好政事。所以,從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告誡而各種事情也就辦成了。農夫對種地很精通卻不能因此而去做管理農業的官吏,工人和商人也是這樣。 用賢能的人去替換沒有德才的人,不等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用安定的國家去攻打混亂的國家,不等交戰就知道能攻克。齊國人想攻打魯國,顧忌卞莊子,不敢經過卞城。晉國人想攻打衛國,害怕子路,不敢經過蒲邑。 不懂政治就去詢問堯舜的治國之道,沒有學問就去去求助於天子的庫籍。要我說啊,古代聖王的政治原則,就是堯舜的政治原則;六經包含的豐富內容,就是知識的寶庫。君子的學習就像蛇,蟬等脫殼一樣,很快就會有所改變。所以,他走路效仿,站立效仿,坐着效仿,他擺什麼臉色、講什麼話、用什麼口氣都效仿。不把好事留下不做,不把要問的事拖過夜。善於學習的人徹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於做事的人徹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難。 君子一旦樹立了志向就堅定不移,即使天子、三公詢問政事,也根據是非的實際情況來回答。君子窮困而不喪失志氣,勞累而不苟且偷安,面臨禍患而不背棄平時坐席上說的話。歲月不寒冷就無從知道松柏的堅毅挺拔,事情不危難就無從知道君子的志向遠大。作爲君子,沒有一天不在堅持他所認爲正確的東西即道的。 雨雖然小,漢水卻照舊流入潛水。儘量收羅微小的就能變成巨大,不斷積累隱微的就會變得顯著。道德極高的人臉色態度就和潤,品行完美的人名聲就傳得遠。而小人卻不充實自己的內在品質只是到外界去追求美好的聲譽,這是徒勞的。 說話時不稱道老師叫做反叛,教學時不稱道老師叫做背離。背叛老師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接納,朝廷內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不和他說話。在行動上不踏實的人,往往言過其實,誇誇其談;在信用方面不誠實的人,往往表面上裝成說話誠懇的樣子。所以,《春秋》讚美諸侯互相之間的口頭約定,而《詩經》非議諸侯們屢次訂立盟約,他們的用心是一致的。善於研治《詩》的人不作解說,善於研治《易》的人不佔卦,善於研治《禮》的人不輔助行禮,他們的用心是相同的。 曾子說:“孝子說的話是可以讓人聽的,做的事是可以讓人看的。說的話可以讓人聽,是用來使遠方的人悅服;做的事可以讓人看,是用來使近處的人高興。近處的人高興了就會來親近,遠方的人悅服了就會來歸附。使近處的人來親近而遠方的人來歸附,這是孝子遵行的原則。” 曾子要走了,晏子跟着送到郊外,說:“晏嬰聽說過這樣的話:‘君子用言語贈送人,百姓用財物贈送人。’我晏嬰貧窮沒有財物,請讓我冒充君子,拿話來贈送給您:馬車的輪子,原是泰山上的木頭,把它放置在整形器中,經過三五個月就做成了車框、車幅和車轂,即使是裹住車轂的皮革壞了,也不會使它恢復到原來的形狀了。君子對於正身的工具,不能不謹慎地對待啊,要慎重地對待它!蘭芷、稿本等香草,如果浸在蜂蜜和甜酒中,一經佩帶就要更換它。正直的君主如果泡在香酒似的甜言蜜語中,也會被讒言俘虜。君子對於所漸染的環境,不能不謹慎地對待啊。” “人對於學習研究古代文獻典籍,就像雕琢師對於雕琢玉石一樣。《詩經》上說:“就像治骨磨象牙,就像雕玉磨石器。”就是說的做學問啊。卞和的玉璧,原是鄉里固定門閂的楔形石塊,經過加工玉器的工匠對它進行仔細雕琢之它,就成了天下的珍寶。子貢、子路,原是淺陋的人,受到了文獻典籍的影響,遵從了禮義,就成了天下屈指可數的儒士名人。” 學習請教不滿足,愛好文人賢達之士不厭倦,就可以獲得很多知識,取得巨大的成就。君子對於存有疑惑的就不說,還沒有請教過的就不談論。這樣做的時間長了,知識就會一天天增加。但知道得很多而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學習得很廣而沒有個主攻方向,喜歡學得很多而沒有個確定目標的人,君子是不會和他結交的。少年時不讀書,壯年時不發表議論,這樣的人即使資質還可以,也不能有所成就。君子專心一意教授,學生專心一意學習,就能迅速取得成就。君子入朝做官,就能增加君主的榮譽而減少民衆的憂患。沒有才能而呆在官位上,就是行騙;對君主民衆毫無裨益而享受優厚的俸祿,就是盜竊。學習的人不一定都是爲了去做官,而做官的人一定要努力學習。 子貢問孔子說:“我對學習感到厭倦了,希望停止學習去侍奉君主。” 孔子說:“《詩經》上說:‘早晚溫和又恭敬,做事認真又謹慎。’侍奉君主不容易,侍奉君主怎麼可以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麼我希望停止學習去侍奉父母。”孔子說:“《詩經》上說:‘孝子之孝無窮盡,上天才會賜福你。’侍奉父母不容易,侍奉父母怎麼可以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麼我希望停止學習去娶妻生子。”孔子說:“《詩經》上說:‘先給妻子作榜樣,然後影響到兄弟,以此治理家和邦。’養育妻兒不容易,養育妻兒怎麼可以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麼我希望停止學習去結交朋友。”孔子說:“《詩經》上說:‘朋友之間要相互輔助,相助才能儀表威嚴。’和朋友在一起不容易,在朋友那裏怎麼可以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麼我希望停止學習去種田。”孔子說:“《詩經》上說:‘白天要去割茅草,夜裏搓繩要搓好,急忙登屋修屋頂,又要開始播種了。’種田不容易,種田怎麼可以停止學習呢?”子貢說:“這樣的話,那麼我就永遠沒有停止學習的時候了嗎?”孔子說:“遠望那個墳墓,高高的樣子,山頂般的樣子,鼎鬲似的樣子,看到這個你就知道可以停止學習的時間了。” 子貢說:“死亡的意義可真偉大啊!君子停止學習了,小人也就完結了。” 《國風》所講的好色之事,按照古書上說法就是:“滿足情慾而又不越軌。它的真誠不渝可以和金屬石頭的堅固不變相比,它的音樂可以納入到宗廟中去。”《小雅》的作者不被腐朽的君主所用,自己引退而處於卑下的官位上,他們痛恨當時的政治,因而懷念過去,《小雅》的言辭富有文采,音樂具有哀怨的情調。 國家將要興盛的時候,一定是尊敬老師而看重有技能的人才的;尊敬老師而看重有技能的人才,那麼法度就能保持並得以推行。國家將要衰微的時候,一定是鄙視老師而看輕有技能的人才的;鄙視老師而看輕有技能的人才,那麼人們就會有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那麼法度就會破壞。 古代平民百姓到五十歲才能做官,而天子與諸侯的兒子十九歲就舉行冠禮,舉行冠禮後就可以參與治理政事,這是因爲他們受到的教育極好的緣故啊。對於君子傾心愛慕的,就是可堪造就的理想的人選;對這種理想的人選不施教,是不吉利的。對於並非君子的人也傾心愛慕的人,就不是可堪造就的理想的人選;對這種並非理想的人選去施教,就是把糧食送給小偷,把兵器借給強盜。 不自我意識到自己德行不足的人,說話往往言過其實、誇誇其談。古代的賢人,寧可卑賤得做個平民,貧窮得做個百姓,吃飯連稀飯也吃不飽,穿着連粗布衣也不完整。但是如果不按照禮制來提拔他,他就不入朝做官;如果不按照道義給他東西,他就不接受;哪會採取這種言過其實、誇誇其談的做法? 子夏貧窮,衣服破爛得就像懸掛着的鵪鶉。有人說:“您爲什麼不去做官?”子夏說:“諸侯傲視我的,我不做他的臣子;大夫傲視我的,我不再見他。柳下惠和看守後門的人同樣穿破爛的衣服,可是並沒有人懷疑他的正直和德行,這已不是一天的傳聞了。爭權奪利就像抓住了指甲而丟了自己的手掌。” 統治人民的君主不可以不慎重地選取臣子,平民百姓不可以不慎重地選擇朋友。朋友,是用來互相幫助的。如果奉行的原則不同,用什麼來互相幫助呢?把柴草均勻地鋪平而點上火,火總是向乾燥的柴草上燒去;在平整的土地上灌水,水總是向潮溼的低窪地流去。那同類事物的互相依隨就像這樣的顯著,根據朋友來觀察人,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選取朋友、和別人友好,不可以不慎重,這是成就德行的基礎啊。《詩經》上說:“別扶牛車向前進,塵土茫茫會髒身。”這是說不要和小人相處啊。 過分傲慢而喜歡顯露自己,好像很明智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明智。軟弱無能而容易被人改變自己的志向,好像很仁慈其實並不是真正的仁慈。兇狠魯莽而喜歡爭鬥,好像很勇敢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勇敢。仁愛、道義、禮制、善行對於人來說,打個比方,就像是錢財糧食和家庭的關係一樣,較多地擁有它的就富裕,較少地擁有它的就貧窮,絲毫沒有的就困窘。所以,如果一個人像諸如仁愛、道義、禮制、善行等這些大事做不到,小事又不肯去做,這是拋棄國家、丟棄自己身家性命的做法啊。 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纔出現和來臨的。它所出現和來臨的地方,也就是它所迴歸的地方。對於流言蜚語,要消滅它;面對錢財女色,要遠離它。禍患所賴以產生的根源,都發生於那些細微的地方。所以君子及早地消滅禍患的苗頭。 說話真實的人,存在於闕疑之中。疑惑的不說,沒有請教過的不說。明智的人對事情十分清楚,對事理十分精通,我們不可以不忠誠地去侍奉明智的人啊。所以說:“對於君子,是難以使他高興的,不通過正當的途徑去使他高興,他是不會高興的。” 俗話說:“滾動的圓球滾到凹坑就停止了,流言蜚語碰到明智的人就止息了。”這就是那些私家之言與邪惡的學說憎惡儒者的原因。是對是錯疑惑不決,就用久遠的事情來衡量它,用新近的事情來檢驗它,用公正的觀點來考察它,流言蜚語便會因此而止息,邪惡的言論便會因此而消亡。 曾子吃魚有吃剩的,說:“把它和別的菜攙和在一起。”他的學生說:“攙和起來會傷害人的身體,不如再把它熬一下。”曾子流着眼淚說:“我難道別有用心嗎?”爲自己聽到這種話太晚而感到悲傷。 不要用自己的短處去對付別人的長處。所以。要掩蓋並回避自己的短處,遷就並依從自己的特長。通達聰明而不守法度,明察善辯而堅持的觀點邪惡怪僻,勇敢果斷而不按照禮法的要求去辦事,這是君子所憎惡的。 話說得多而合乎禮義法度,便是聖人;話說得少而合乎禮義法度,就是君子;說多說少都不合禮義法度卻還是放縱沉醉在其中,即使能言善辯,也是個小人。 國家的法令禁止拾取別人遺失的財物,這是憎惡民衆習慣於不按規矩去取得財物。有了那名分道義,那就能包攬天下而把它治理好;沒有名分道義,那麼就是隻有一妻一妾,也會搞得亂七八糟。 天下的人,雖然各有獨特的看法,卻也有共同讚許的東西。談論美味的都讚許易牙,談論音樂的都讚許師曠,談論政治的都讚許三王。三王既已確定了法度、製作了禮樂制度而把它們傳了下來,如果不遵用而加以改變並自己重新搞一套,那和變更易牙的調味、變更師曠的音律有什麼不同呢?如果這樣,天下不等片刻就會淪亡,國家不等片刻就會覆滅。 只喝水而不吃東西的,是蟬;不喝水又不吃東西的,是蜉蝣。 虞舜、孝己,孝順父母而父母不愛他們,比干、子胥,忠於君主而君主不任用他們,孔子、顏淵,明智通達而在社會上窮困窘迫。被迫生活在暴君統治的國家中而又沒有辦法避開這種處境,那就崇尚這個國家的美好德行,宣揚這個國家的美好名聲,稱道這個國家的長處,而不宣揚這個國家的短處。 唯唯諾諾卻沒有好結果的,是由於他經常誹謗別人;知識淵博而處境困厄的,是由於他經常詆譭別人;越想澄清自己的名聲,而名聲愈來愈混濁的,是由於他經常搬弄口舌。 君子能夠做到使自己品德高尚,但不能保證別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夠做到使自己成爲可用之才,但不能保證別人一定任用自己。 向下發佈告誡的命令與誓言,追溯不到五帝;兩國之間結盟誓約,追溯不到三王;君主互相交換自己的兒子作爲人質,追溯不到五霸。
释义/赏析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
词字云图书馆-诗词歌赋国学学习-7*24小时
  • 词字云图书馆www.ciziyun.com 点击:30069726次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chuangmi01@qq.com侵删 词字云-做你身边最得力的古文帮手,唐诗三百首,诗歌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代诗词、现代诗歌、近代诗歌、外国诗歌,打造全诗词数据库网站和社区,为您提供经典的诗词、丰富的诗词服务。以及国学经典,词字云,国学,易经,道德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典诗词,红色诗词,近代诗词,现代诗词

    Copyright © 词字云www.ciziyun.com图书馆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