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一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一》 来自:《传习录》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原文

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旧说之是。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 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先生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 己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首问:“近年用功何如?” 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却又多了格物功夫。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后问希颜。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其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 又问:“甘泉近亦信用《大学》古本,谓‘格物’犹言‘造道’,又谓穷理如穷其巢穴之穷,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只是随处体认天理;似与先生之说渐同。” 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转得来。当时与说‘亲民’字不须改,他亦不信。今论‘格物’亦近,但不须换物字作理字,只还他一物字便是。” 后有人问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 曰:“《中庸》曰:‘不诚无物’,程子曰:‘物来顺应’,又如‘物各付物’‘胸中无物’之类,皆古人常用字也。”他日,先生亦云然。

翻译
正德十年,九川在龙江初次见到了阳明先生。当时先生正和甘泉先生谈论“格物”的学说。甘泉先生坚持朱熹的观点。先生说:“是求之于外了。”甘泉先生说:“如果说格物的道理是求之于外,那就把自身看小了。”九川赞成朱熹的说法。先生又谈到“尽心”章,九川听后,对先生“格物”的学说就不再怀疑了。 后来闲居在家,九川又以格物之说问先生。先生答:“只要能下真功夫,时间长了自然就明白了。”九川在山中静养时,抄录了《大学》旧本来读,于是觉得朱熹的格物学说不太正确;但也怀疑先生认为意念所指即为物的说法,这个“物”字还是没弄明白。 正德十四年,九川从京城回来,在南昌再次见到先生。先生此时正忙于军务,只能趁着空闲时间讲授,先生首先问:“这几年用功用得怎么样?” 九川说:“我这几年体会到‘明明德’是要在‘诚意’上着手下工夫。从‘明明德于天下’,一步步往下推,到‘诚意’上就再也推不下去了,为何‘诚意’之前还有‘格物’‘致知’的功夫?后来又仔细揣摩体会,觉得意的真诚与否,必须先有知觉才行,以颜回说的‘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来验证,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好像是没什么疑惑了,但又多了一个‘格物’的功夫。九川又考虑到,凭借我心的灵明又怎能不知道意的善恶呢?只是被私欲蒙蔽了而已,必须格除私欲,才能像颜回那样善恶尽知。九川又怀疑自己是不是把下工夫的次序给颠倒了,致使‘格物’和‘诚意’联系不起来。后来问了希颜。希颜说:‘先生说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我认为极是。’九川又问:‘为何是诚意功夫?’希颜让九川再仔细体察。九川终是不解,现在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真可惜呀!这本来是一句话就能明白的,你所举的颜回的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只要明白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事就行了。” 九川仍疑惑地问:“物在心外,怎么能说与身、心、意、知是一件事?” 先生说:“耳、目、口、鼻及四肢,都是人体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心,它们怎么能视、听、言、动呢?心想要视、听、言、动,没有耳、目、口、鼻、四肢,那也是不行的。因此讲,没有心就没有身,没有身也就没有心。只不过从它充塞空间上来说称为身;从它的主宰作用上来说称为心;从心的发动上来说称为意;从意的灵明上来说称为知;从意的涉外来说称为物,都是一回事。意是不能悬空的,必然要指向具体事物,所以,想要做到诚意,就可以随着意在某一件事上去‘格’,去除掉私欲归于天理,那么良知在这件事上,就不会被蒙蔽而能够‘致知’了。‘诚意’的功夫正在这里。” 听了先生这番话,九川积存在心中的疑惑从此解除了。 九川又问:“甘泉先生最近也相信《大学》旧本,认为‘格物’就像求道,认为穷理的穷,就像穷其巢穴的穷,必须亲身到巢穴中去,因此格物也就是随处体认天理;这似乎同先生的主张逐渐接近了。” 先生说:“甘泉还是很用功的,所以才能转回来。从前我对他说‘亲民’不能改为‘新民’,他还不信。现在他谈论的‘格物’同我的观点也接近了,只是没有必要把‘物’字改为‘理’字,还依旧用‘物’字比较好。” 后来有人问九川:“你现在为何不怀疑‘物’字呢?” 九川说:“《中庸》中说‘不诚无物’,程颢说‘物来顺应’,还有‘物各付物’‘胸中无物’等,从这些可以看出,‘物’是前人常用的字。”后有一天,先生也这样说。
释义/赏析
九川,指陈九川(1495—1562),字惟?,号明水,江西临川人。为官正直,故屡次遭黜。正德十五年(1520)拜阳明为师。 甘泉,指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广东增城人,累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与阳明来往甚密,双方思想相互影响,但有出入。 龙江,今江苏南京地。 己卯,正德十四年(1519)。 洪都,今南昌。 《易经·系辞下》第五章:“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希渊,据陈荣捷先生考证,此名疑为希渊(蔡宗兖)之误。 《中庸》第二十五章:“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繁体原文
正德乙亥,九川初見先生於龍江。先生與甘泉先生論“格物”之說。甘泉持舊說。先生曰:“是求之於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爲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舊說之是。先生又論“盡心”一章,九川一聞卻遂無疑。 後家居,復以“格物”遺質。先生答雲:“但能實地用功,久當自釋”。山間乃自錄《大學》舊本讀之,覺朱子“格物”之說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爲物,物字未明。 己卯歸自京師,再見先生於洪都。先生兵務倥傯,乘隙講授,首問:“近年用功何如?” 九川曰:“近年體驗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誠意’。自‘明明德於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誠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後又體驗,覺得意之誠僞必先知覺乃可,以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爲證,豁然若無疑,卻又多了格物功夫。又思來吾心之靈何有不知意之善惡?只是物慾蔽了,須格去物慾,始能如顏子未嘗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顛倒,與‘誠意’不成片段。後問希顏。希顏曰:‘先生謂格物致知是誠意功夫,極好。’九川曰:‘如何是誠意功夫?’希顏令再思體看。九川終不悟,請問。”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所舉顏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與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着處,謂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懸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誠意,則隨意所在其事而格之,去其人慾而歸於天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誠意的功夫。” 九川乃釋然破數年之疑。 又問:“甘泉近亦信用《大學》古本,謂‘格物’猶言‘造道’,又謂窮理如窮其巢穴之窮,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只是隨處體認天理;似與先生之說漸同。” 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轉得來。當時與說‘親民’字不須改,他亦不信。今論‘格物’亦近,但不須換物字作理字,只還他一物字便是。” 後有人問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 曰:“《中庸》曰:‘不誠無物’,程子曰:‘物來順應’,又如‘物各付物’‘胸中無物’之類,皆古人常用字也。”他日,先生亦云然。
翻译
正德十年,九川在龍江初次見到了陽明先生。當時先生正和甘泉先生談論“格物”的學說。甘泉先生堅持朱熹的觀點。先生說:“是求之於外了。”甘泉先生說:“如果說格物的道理是求之於外,那就把自身看小了。”九川贊成朱熹的說法。先生又談到“盡心”章,九川聽後,對先生“格物”的學說就不再懷疑了。 後來閒居在家,九川又以格物之說問先生。先生答:“只要能下真功夫,時間長了自然就明白了。”九川在山中靜養時,抄錄了《大學》舊本來讀,於是覺得朱熹的格物學說不太正確;但也懷疑先生認爲意念所指即爲物的說法,這個“物”字還是沒弄明白。 正德十四年,九川從京城回來,在南昌再次見到先生。先生此時正忙於軍務,只能趁着空閒時間講授,先生首先問:“這幾年用功用得怎麼樣?” 九川說:“我這幾年體會到‘明明德’是要在‘誠意’上着手下工夫。從‘明明德於天下’,一步步往下推,到‘誠意’上就再也推不下去了,爲何‘誠意’之前還有‘格物’‘致知’的功夫?後來又仔細揣摩體會,覺得意的真誠與否,必須先有知覺才行,以顏回說的‘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來驗證,頓時覺得豁然開朗,好像是沒什麼疑惑了,但又多了一個‘格物’的功夫。九川又考慮到,憑藉我心的靈明又怎能不知道意的善惡呢?只是被私慾矇蔽了而已,必須格除私慾,才能像顏回那樣善惡盡知。九川又懷疑自己是不是把下工夫的次序給顛倒了,致使‘格物’和‘誠意’聯繫不起來。後來問了希顏。希顏說:‘先生說格物致知是誠意的功夫,我認爲極是。’九川又問:‘爲何是誠意功夫?’希顏讓九川再仔細體察。九川終是不解,現在向先生請教。” 先生說:“真可惜呀!這本來是一句話就能明白的,你所舉的顏回的例子就可以說明問題了。只要明白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事就行了。” 九川仍疑惑地問:“物在心外,怎麼能說與身、心、意、知是一件事?” 先生說:“耳、目、口、鼻及四肢,都是人體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心,它們怎麼能視、聽、言、動呢?心想要視、聽、言、動,沒有耳、目、口、鼻、四肢,那也是不行的。因此講,沒有心就沒有身,沒有身也就沒有心。只不過從它充塞空間上來說稱爲身;從它的主宰作用上來說稱爲心;從心的發動上來說稱爲意;從意的靈明上來說稱爲知;從意的涉外來說稱爲物,都是一回事。意是不能懸空的,必然要指向具體事物,所以,想要做到誠意,就可以隨着意在某一件事上去‘格’,去除掉私慾歸於天理,那麼良知在這件事上,就不會被矇蔽而能夠‘致知’了。‘誠意’的功夫正在這裏。” 聽了先生這番話,九川積存在心中的疑惑從此解除了。 九川又問:“甘泉先生最近也相信《大學》舊本,認爲‘格物’就像求道,認爲窮理的窮,就像窮其巢穴的窮,必須親身到巢穴中去,因此格物也就是隨處體認天理;這似乎同先生的主張逐漸接近了。” 先生說:“甘泉還是很用功的,所以才能轉回來。從前我對他說‘親民’不能改爲‘新民’,他還不信。現在他談論的‘格物’同我的觀點也接近了,只是沒有必要把‘物’字改爲‘理’字,還依舊用‘物’字比較好。” 後來有人問九川:“你現在爲何不懷疑‘物’字呢?” 九川說:“《中庸》中說‘不誠無物’,程顥說‘物來順應’,還有‘物各付物’‘胸中無物’等,從這些可以看出,‘物’是前人常用的字。”後有一天,先生也這樣說。
释义/赏析
九川,指陳九川(1495—1562),字惟?,號明水,江西臨川人。爲官正直,故屢次遭黜。正德十五年(1520)拜陽明爲師。 甘泉,指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廣東增城人,累官至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與陽明來往甚密,雙方思想相互影響,但有出入。 龍江,今江蘇南京地。 己卯,正德十四年(1519)。 洪都,今南昌。 《易經·繫辭下》第五章:“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希淵,據陳榮捷先生考證,此名疑爲希淵(蔡宗兗)之誤。 《中庸》第二十五章:“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
词字云图书馆-诗词歌赋国学学习-7*24小时
  • 词字云图书馆www.ciziyun.com 点击:30069726次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chuangmi01@qq.com侵删 词字云-做你身边最得力的古文帮手,唐诗三百首,诗歌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代诗词、现代诗歌、近代诗歌、外国诗歌,打造全诗词数据库网站和社区,为您提供经典的诗词、丰富的诗词服务。以及国学经典,词字云,国学,易经,道德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典诗词,红色诗词,近代诗词,现代诗词

    Copyright © 词字云www.ciziyun.com图书馆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