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念奴娇 · 重九席上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念奴娇 · 重九席上》 来自:《作品》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西元一一四〇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西元一一六一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西元一一六二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乾道四年(西元一一六八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後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西元一一九一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西元一二〇三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西元一二〇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西元一二〇七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鬱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
原文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翻译
释义/赏析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念奴娇〉》:「《念奴娇》,元微之《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自注云:『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遗念奴唱歌,邠(Bīn)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其为当时所重也如此。然而明皇不欲夺侠游之盛,未尝置在宫禁。或岁幸汤泉,时巡东洛,有司潜遣从行而已。又明皇尝于上阳宫夜后按新翻一曲,属明夕正月十五日,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诘验之,自云:「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谟也。」明皇异而遣之。』《开元天宝遗事》云:『念奴有色,善歌,宫伎中第一。帝尝曰:「此女眼色媚人。」又云:「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今大石调《念奴娇》,世以为天宝间所制曲,予固疑之。然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子,而近世有填《连昌宫词》入此曲者。后复转此曲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曲名本此。宋曲入「大石调」,复转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此调音节高抗,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宋·俞文豹《吹剑录》称:「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亦其音节有然也。兹以《东坡乐府》为准,「凭高远眺」一阕为定格,「大江东去」为变格。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其用以抒写豪壮感情者,宜用入声韵部。另有平韵一格。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句、落帽参军:龙山在湖北江陵,即孟嘉落帽处。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Yǔ)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湖广·荆州府·江陵县〉》:「龙山,在城西北十五里,桓温九日登高,孟嘉落帽处也。」 老兵:《晋书·卷七十四·〈谢安传·(兄)谢奕传〉》:「奕字无奕,少有名誉。初为剡(Shàn)令,有老人犯法,奕以醇酒饮之,醉犹未已。安时年七八岁,在奕膝边,谏止之。奕为改容,遣之。与桓温善。温辟为安西司马,犹推布衣好。在温坐,岸帻笑咏,无异常日。桓温曰:『我方外司马。』奕每因酒,无复朝廷礼,尝逼温饮,温走入南康主门避之。主曰:『君若无狂司马,我何由得相见!』奕遂携酒就听事,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温不之责。从兄尚有德政,既卒,为西蕃所思,朝议以奕立行有素,必能嗣尚事,乃迁都督豫司冀并四州军事、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假节。未几。卒官,赠镇西将军。三子:泉、靖、玄。泉早有名誉,历义兴太守。靖官至太常。」 也曾:四卷本丁集作「也解」。 「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句:《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陶潜传〉》:「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繁体原文
龍山何處?記當年髙會,重陽佳節。誰與老兵供一笑,落帽參軍華髮。莫倚忘懷,西風也曾,點檢尊前客。淒涼今古,眼中三兩飛蝶。 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愛説琴中如得趣,絃上何勞聲切。試把空杯,翁還肯道,何必杯中物。臨風一笑,請翁同醉今夕。
翻译
释义/赏析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壺中天》、《湘月》。宋·王灼《碧鷄漫志·卷五·〈念奴嬌〉》:「《念奴嬌》,元微之《連昌宮詞》云:『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緑。夜半月髙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須臾覓得又連催,特敕街中許然燭。春嬌滿眼淚紅綃,掠削雲鬢旋裝束。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自注云:『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每歳樓下酺宴,累日之後,萬眾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辟易不能禁,眾樂爲之罷奏。明皇遣髙力士大呼樓上曰:「欲遺念奴唱歌,邠(Bīn)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聽否?」未嘗不悄然奉詔,其爲當時所重也如此。然而明皇不欲奪俠遊之盛,未嘗置在宮禁。或歳幸湯泉,時巡東洛,有司潛遣從行而已。又明皇嘗於上陽宮夜後按新翻一曲,屬明夕正月十五日,潛遊燈下,忽聞酒樓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駭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詰驗之,自云:「其夕竊於天津橋玩月,聞宮中度曲,遂於橋柱上插譜記之,臣卽長安少年善笛者李謩也。」明皇異而遣之。』《開元天寶遺事》云:『念奴有色,善歌,宮伎中第一。帝嘗曰:「此女眼色媚人。」又云:「念奴每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今大石調《念奴嬌》,世以爲天寶間所製曲,予固疑之。然唐中葉漸有今體慢曲子,而近世有填《連昌宮詞》入此曲者。後復轉此曲入『道調宮』,又轉入『髙宮大石調』。」曲名本此。宋曲入「大石調」,復轉入「道調宮」,又轉入「髙宮大石調」。此調音節髙抗,英雄豪傑之士多喜用之。宋·兪文豹《吹劍録》稱:「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亦其音節有然也。茲以《東坡樂府》爲準,「憑髙遠眺」一闋爲定格,「大江東去」爲變格。一百字,前後闋各四仄韻。其用以抒寫豪壯感情者,宜用入聲韻部。另有平韻一格。 「龍山何處?記當年髙會,重陽佳節」句、落帽參軍:龍山在湖北江陵,卽孟嘉落帽處。晉·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君諱嘉,字萬年,江夏鄂人也。……舉秀才,又爲安西將軍庾(Yǔ)翼府功曹,再爲江州別駕、巴丘令、征西大將軍譙國桓溫參軍。君色和而正,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遊龍山,參佐畢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吹君帽墮落,溫目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君初不自覺,良久如廁。溫命取以還之。廷尉太原孫盛,爲諮議參軍,時在坐。溫命紙筆,令嘲之。文成示溫,溫以著坐處。君歸,見嘲笑而請筆作答,了不容思,文辭超卓,四座嘆之。」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八·〈湖廣·荊州府·江陵縣〉》:「龍山,在城西北十五里,桓温九日登髙,孟嘉落帽處也。」 老兵:《晉書·卷七十四·〈謝安傳·(兄)謝奕傳〉》:「奕字無奕,少有名譽。初爲剡(Shàn)令,有老人犯法,奕以醇酒飲之,醉猶未已。安時年七八歲,在奕膝邊,諫止之。奕爲改容,遣之。與桓溫善。溫辟爲安西司馬,猶推布衣好。在溫坐,岸幘笑詠,無異常日。桓溫曰:『我方外司馬。』奕每因酒,無復朝廷禮,嘗逼溫飲,溫走入南康主門避之。主曰:『君若無狂司馬,我何由得相見!』奕遂攜酒就聽事,引溫一兵帥共飲,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溫不之責。從兄尚有德政,既卒,爲西蕃所思,朝議以奕立行有素,必能嗣尚事,乃遷都督豫司冀並四州軍事、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假節。未幾。卒官,贈鎮西將軍。三子:泉、靖、玄。泉早有名譽,曆義興太守。靖官至太常。」 也曾:四卷本丁集作「也解」。 「愛説琴中如得趣,絃上何勞聲切」句:《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列傳·陶潛傳〉》:「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絃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絃上聲。』」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
词字云图书馆-诗词歌赋国学学习-7*24小时
  • 词字云图书馆www.ciziyun.com 点击:30069726次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chuangmi01@qq.com侵删 词字云-做你身边最得力的古文帮手,唐诗三百首,诗歌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代诗词、现代诗歌、近代诗歌、外国诗歌,打造全诗词数据库网站和社区,为您提供经典的诗词、丰富的诗词服务。以及国学经典,词字云,国学,易经,道德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典诗词,红色诗词,近代诗词,现代诗词

    Copyright © 词字云www.ciziyun.com图书馆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