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生查子 · 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生查子 · 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来自:《生查子》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西元一一四〇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西元一一六一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西元一一六二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乾道四年(西元一一六八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後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西元一一九一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西元一二〇三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西元一二〇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西元一二〇七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鬱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
原文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翻译
大禹治水的功绩留传万古,当年他奔波劳碌多么辛苦!他使鱼儿乖乖地游进深渊,人们安安稳稳地定居在平土。 一轮红日又向西天沉沉下坠,江中的白浪却永远向东流去。我并非眺望金山,而是在缅怀大禹。
释义/赏析
生查(chá)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文人词始见于晚唐 韩致尧所作。《考正白香词谱》注云:「本名《生楂子》,其后从省笔作『查』。五言八句,唐时作者,平仄多无定……至宋以后始奉魏承班一首为律。」《尊前集》注「双调」。元 高拭词注「南吕宫」。朱希真词有「遥望楚云深」句,名《楚云深》。韩涧泉词有「山意入春晴,都是梅和柳」句,名《梅和柳》。又有「晴色入青山」句,名《晴色入青山》。有双调五体,字数有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种。正体双调,四十字。前后阕各四句,两仄韵。各家平仄颇有出入,与作仄韵五言绝句诗相仿,多抒怨抑之情。 京口郡治:宋 镇江府官署设于京口,故称京口郡治。 尘表亭:镇江亭名,今不存。《北固山志·卷二·建置郡守宅》:「郡守宅在正峰腰。……尘表亭,旧名婆罗,元祐中守林希于广陵得婆罗三十本,植亭下。后陈居仁易名,在(丹阳)楼北隅。沈存中《丹阳楼》诗指此。」按:据《宋史·卷四百〇六·陈居仁传》:「陈居仁,字安行,兴化军人。……年十四而孤,以荫授铅山尉。绍兴二十一年举进士。……以集英殿修撰知鄂州,筑长堤捍江,新安乐寮以养贫病之民,拨閒田归之。进焕章阁待制,移建宁府。……又移居仁守镇江」,知陈安行知镇江事在知建宁府之后。又据南宋·楼攻愧《攻愧(Kuì)集·卷八十九·〈行状·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推知陈安行守镇江在庆元间。 「悠悠万世功,矻矻(kū kū)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句:均指夏禹治平水土事。《汉书·卷六十四下·王褒传》:「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矻矻。」唐·颜师古注:「矻矻,应劭曰:『劳极貌。』如淳曰:『健作貌。』如说是也。」《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馀。』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矻矻,勤劳不懈貌。 金山:南宋·王仪父《舆地纪胜·卷七·镇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旧名浮玉,唐 李绮镇润州,表名金山。因裴头陀开山得金,故名。」
繁体原文
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 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翻译
大禹治水的功績留傳萬古,當年他奔波勞碌多麼辛苦!他使魚兒乖乖地遊進深淵,人們安安穩穩地定居在平土。 一輪紅日又向西天沉沉下墜,江中的白浪卻永遠向東流去。我並非眺望金山,而是在緬懷大禹。
释义/赏析
生查(chá)子: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後用爲詞調。文人詞始見於晩唐 韓致堯所作。《考正白香詞譜》注云:「本名《生楂子》,其後從省筆作『查』。五言八句,唐時作者,平仄多無定……至宋以後始奉魏承班一首爲律。」《尊前集》注「雙調」。元 髙拭詞注「南呂宮」。朱希眞詞有「遙望楚雲深」句,名《楚雲深》。韓澗泉詞有「山意入春晴,都是梅和柳」句,名《梅和柳》。又有「晴色入靑山」句,名《晴色入靑山》。有雙調五體,字數有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種。正體雙調,四十字。前後闋各四句,兩仄韻。各家平仄頗有出入,與作仄韻五言絶句詩相倣,多抒怨抑之情。 京口郡治:宋 鎭江府官署設於京口,故稱京口郡治。 塵表亭:鎭江亭名,今不存。《北固山志·巻二·建置郡守宅》:「郡守宅在正峯腰。……塵表亭,舊名婆羅,元祐中守林希於廣陵得婆羅三十本,植亭下。後陳居仁易名,在(丹陽)樓北隅。沈存中《丹陽樓》詩指此。」按:據《宋史·巻四百〇六·陳居仁傳》:「陳居仁,字安行,興化軍人。……年十四而孤,以蔭授鉛山尉。紹興二十一年舉進士。……以集英殿修撰知鄂州,築長隄捍江,新安樂寮以養貧病之民,撥閒田歸之。進煥章閣待制,移建寧府。……又移居仁守鎭江」,知陳安行知鎭江事在知建寧府之後。又據南宋·樓攻媿《攻媿(Kuì)集·巻八十九·〈行狀·華文閣直學士奉政大夫致仕贈金紫光祿大夫陳公行狀〉》,推知陳安行守鎭江在慶元間。 「悠悠萬世功,矻矻(kū kū)當年苦。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句:均指夏禹治平水土事。《漢書·巻六十四下·王褒傳》:「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衆。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唐·顔師古注:「矻矻,應劭曰:『勞極貌。』如淳曰:『健作貌。』如説是也。」《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爲巢,上者爲營窟。《書》曰:『洚水警餘。』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矻矻,勤勞不懈貌。 金山:南宋·王儀父《輿地紀勝·巻七·鎭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舊名浮玉,唐 李綺鎭潤州,表名金山。因裴頭陀開山得金,故名。」
拓展阅读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创作背景/ 辛弃疾 / 〔宋代〕
  嘉泰四年(1204),辛弃疾奉密旨,出任镇江知府,扼守战略要冲,并为北伐做准备。这首词是词人到任之初,为北固山山腰郡守官署内的尘表亭而题写的作品。 查看译文鉴赏全文

参考资料:

1、 郑小军.《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简析/ 辛弃疾 / 〔宋代〕

  按理说,登临如此高耸的山亭,自应细写其杳渺之景象,雄阔之意境。然而辛弃疾竟以豪情壮志、险思奇想出之,大发思禹之情,却又能不肯离题意。如上片“悠悠万世功”二句,通过“悠悠”“矻矻”两个叠词,既生动地写出其历史久远,又形象地道出大禹的劳苦功高。这纵横高远的境界,正是最恰当地扣住了“尘表”二字。作者面对一派江山如画、烟火万家的绚丽景象,他考虑的却是“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尘世万物均能各得其所,推本溯源,这都是禹的伟大业绩。这三、四两句,又将“高”和“远”更推进了一步,可以说是超然玉立于尘表之外了。

  如果说上片是吊古,那么下片则是伤今。过片“红日又西沉”二句,仿佛写的是眼前景,倘若简单地这样去理解,显然与上片高、远的意境不相符合。因而,“红日”句是比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局势;“白浪”句是指流光飞逝,历史是无情的。这正是一代爱国者的时代忧虑,是作者愤懑难平的情感流露。煞尾二句,既照应了前阕,又阐明了词意:危亭登眺,无意于赏心悦目,主旨在忧时伤世。我自思量禹”句,寓含着作者无限心事:在这苟且偷安、不思自 查看译文鉴赏全文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编辑.《辛弃疾词鉴赏》.济南:齐鲁书社,1986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译文及注释/ 辛弃疾 / 〔宋代〕

译文
大禹治水的功绩留传万古,当年他奔波劳碌多么辛苦!他使鱼儿乖乖地游进深渊,人们安安稳稳地定居在平土。
一轮红日又向西天沉沉下坠,江中的白浪却永远向东流去。我并非眺望金山,而是在缅怀大禹。

注释
京口郡治尘表亭:宋代镇江府的官署设在京口,故称京口郡治。尘表亭:镇江亭名,今不存。
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史记·夏禹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鱼自”句:《老子》:“鱼不可脱于渊。”
“人自”句:《孟子·滕文公》:“《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龙蛇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金山:《舆地纪胜》镇江府景物:“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旧名浮玉,唐李绮镇润州,表名金山。因裴头陀开山得金,故名。”

查看译文鉴赏全文

参考资料:

1、 刘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1
读书笔记
词字云图书馆-诗词歌赋国学学习-7*24小时
  • 词字云图书馆www.ciziyun.com 点击:30069726次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chuangmi01@qq.com侵删 词字云-做你身边最得力的古文帮手,唐诗三百首,诗歌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代诗词、现代诗歌、近代诗歌、外国诗歌,打造全诗词数据库网站和社区,为您提供经典的诗词、丰富的诗词服务。以及国学经典,词字云,国学,易经,道德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典诗词,红色诗词,近代诗词,现代诗词

    Copyright © 词字云www.ciziyun.com图书馆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