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木兰花慢 ·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木兰花慢 ·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来自:《木兰花慢》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西元一一四〇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西元一一六一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西元一一六二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乾道四年(西元一一六八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後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西元一一九一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西元一二〇三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西元一二〇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西元一二〇七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鬱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
原文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翻译
汉中是汉朝开创帝业的地方,问:这个地方是否就是当时的汉中?想当年攻占三秦土地,高祖刘邦乘胜东进,去争夺天下与项羽一决雌雄。追回逃跑的韩信拜他为大将这样尊重人才的事,现在难以见到,只有那满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泪下沾衣。落日中,任凭西方金人侵扰不止,秋天朝廷边塞的战马白白地体壮膘肥。 您就像那得了书的张良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如今去西方兴元不过是小试身手。我备下这简单的饯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仪仗队里的旌旗飘满了离愁。你想念我的时候,回头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征雁啁啾次第飞。怎么能够让车轮长出四只角把行人强留,禁不起相思别恨衣带渐宽人渐瘦。
释义/赏析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四卷本作“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花庵词选》作“送张仲固帅兴元” 张仲固:南宋·刘宰《京口耆旧传·卷七·张纲》:“(张)坚字仲固,郊恩补承务郎,再擢绍兴甲戌进士第。……汤公鹏举为御史中丞,荐为台簿,父纲亦以耆德召,父子联舟东上,时以为荣。……除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居一岁,兴元择牧,难其人,遂畀帅节。在兴元教阅义士,劝课农桑,惟日孜孜,……民甚德之。而坚以勤瘁得疾。八月除户部郎中、四川总领,视事甫旬日卒。”《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二五》:“淳熙八年七月十七日诏:‘去年诸路州军有旱伤去处,其监司守臣修举荒政,民无浮殍,各与除职转官。’既而,……江西运副钱佃、知兴元府张坚、知隆兴府辛弃疾、……广南路提点坑冶李大正各转一官。”《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一三八》:“(淳熙)九年三月二十七日,……以知兴元府张坚奏……” 兴元: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汉中府〉》:“汉中府,《禹贡》梁州之地。春秋时为蜀地。战国初属秦,后为楚地。楚衰,又属于秦。秦置汉中郡。汉因之汉高祖初为汉王,都南郑。……后汉初,入于公孙述,……寻讨平之,仍为汉中郡。后汉末,张鲁据其地,改汉中曰汉宁。魏武征汉中,走张鲁,复为汉中郡。旋入于蜀汉,分置梁州治焉。魏末平蜀,亦曰汉中郡,仍置梁州。晋因之。……历宋、齐至梁,皆为重镇。……后周改曰汉川郡。隋初郡废,而州如故。炀帝废州,复为汉川郡。唐初亦曰梁州,……开元十三年改为褒州。二十年复故。天宝初,亦曰汉中郡。乾元初,复为梁州。兴元初,……升为兴元府。……宋平(孟)蜀,升为兴元府亦曰汉中郡及山南西道节度(属利州东路)。” 汉中开汉业:指刘邦以汉中为基础,开创了汉王朝的帝业。 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句:指刘邦佔领关中事。《汉书·卷一上·高帝纪》:“(韩信)因陈羽可图、三秦易并之计,汉王大悦,遂听信策,部署诸将。……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汉王遂定雍地。……秋八月,……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汉。” 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今不见:讽刺南宋统治者不重用抗金爱国人才。 山川满目泪沾衣:初唐诗人李峤《汾阴行》诗:“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祗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胡尘:金人的军马扬起的尘土。 西风:秋风。 塞马:边马。 一编书:广信书院本作“一篇书”,玆从四卷本。《史记·卷五十五·留候世家》:“良尝閒,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试:略试才能。 征西:指西去帅兴元。 草草离筵(yán):杯盘草草,表示酒席不丰盛。 旌(jīng)旗:指张仲固的随行仪仗。 江涵秋影雁初飞:语出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涵,沉浸。 车轮四角:盼望车子开不动把行人留下来的意思。唐·陆龟蒙《古意》:“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 带减腰围:因为思念友人,身体逐渐消瘦,腰围渐细,衣带日宽。《古诗》有“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之意。南朝梁·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尝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唐·杜牧《伤秋》诗:“懒慢头时櫛,艰难带减围。”
繁体原文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鴈初飛。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翻译
漢中是漢朝開創帝業的地方,問:這個地方是否就是當時的漢中?想當年攻佔三秦土地,高祖劉邦乘勝東進,去爭奪天下與項羽一決雌雄。追回逃跑的韓信拜他爲大將這樣尊重人才的事,現在難以見到,衹有那滿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淚下沾衣。落日中,任憑西方金人侵擾不止,秋天朝廷邊塞的戰馬白白地體壯膘肥。 您就像那得了書的張良可以成爲帝王的老師,如今去西方興元不過是小試身手。我備下這簡單的餞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儀仗隊裏的旌旗飄滿了離愁。你想念我的時候,回頭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征鴈啁啾次第飛。怎麼能夠讓車輪長出四隻角把行人強留,禁不起相思別恨衣帶漸寬人漸瘦。
释义/赏析
「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四卷本作「席上呈張仲固帥興元」,《花菴詞選》作「送張仲固帥興元」 張仲固:南宋·劉宰《京口耆舊傳·巻七·張綱》:「(張)堅字仲固,郊恩補承務郎,再擢紹興甲戌進士第。……湯公鵬舉爲御史中丞,薦爲臺簿,父綱亦以耆德召,父子聨舟東上,時以爲榮。……除江南西路轉運判官,……居一嵗,興元擇牧,難其人,遂畀帥節。在興元教閲義士,勸課農桑,惟日孜孜,……民甚徳之。而堅以勤瘁得疾。八月除戶部郎中、四川總領,視事甫旬日卒。」《宋會要輯稿·瑞異二·二五》:「淳熙八年七月十七日詔:『去年諸路州軍有旱傷去處,其監司守臣修舉荒政,民無浮殍,各與除職轉官。』既而,……江西運副錢佃、知興元府張堅、知隆興府辛棄疾、……廣南路提點坑冶李大正各轉一官。」《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八·一三八》:「(淳熙)九年三月二十七日,……以知興元府張堅奏……」 興元: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陝西·漢中府〉》:「漢中府,《禹貢》梁州之地。春秋時爲蜀地。戰國初屬秦,後爲楚地。楚衰,又屬於秦。秦置漢中郡。漢因之漢高祖初爲漢王,都南鄭。……後漢初,入於公孫述,……尋討平之,仍爲漢中郡。後漢末,張魯據其地,改漢中曰漢寧。魏武征漢中,走張魯,復爲漢中郡。旋入於蜀漢,分置梁州治焉。魏末平蜀,亦曰漢中郡,仍置梁州。晉因之。……歷宋、齊至梁,皆爲重鎮。……後周改曰漢川郡。隋初郡廢,而州如故。煬帝廢州,復爲漢川郡。唐初亦曰梁州,……開元十三年改爲褒州。二十年復故。天寶初,亦曰漢中郡。乾元初,復爲梁州。興元初,……升爲興元府。……宋平(孟)蜀,升爲興元府亦曰漢中郡及山南西道節度(屬利州東路)。」 漢中開漢業:指劉邦以漢中爲基礎,開創了漢王朝的帝業。 三秦:即雍、塞、翟三國地。《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正月,項羽自立爲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爲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三分關中,立秦三將:章邯爲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爲塞王,都櫟陽;董翳爲翟王,都高奴。」 「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句:指劉邦佔領關中事。《漢書·卷一上·高帝紀》:「(韓信)因陳羽可圖、三秦易併之計,漢王大悅,遂聽信策,部署諸將。……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漢王遂定雍地。……秋八月,……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漢。」 追亡事:指蕭何追韓信。《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今不見:諷刺南宋統治者不重用抗金愛國人才。 山川滿目淚沾衣:初唐詩人李嶠《汾陰行》詩:「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祗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鴈飛。」 胡塵:金人的軍馬揚起的塵土。 西風:秋風。 塞馬:邊馬。 一編書:廣信書院本作「一篇書」,玆從四卷本。《史記·卷五十五·留候世家》:「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爲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敎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爲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小試:略試才能。 征西:指西去帥興元。 草草離筵(yán):杯盤草草,表示酒席不豐盛。 旌(jīng)旗:指張仲固的隨行儀仗。 江涵秋影鴈初飛:語出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江涵秋影鴈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涵,沉浸。 車輪四角:盼望車子開不動把行人留下來的意思。唐·陸龜蒙《古意》:「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棲託。願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 帶減腰圍:因爲思念友人,身體逐漸消瘦,腰圍漸細,衣帶日寬。《古詩》有「相去日以遠,衣帶日以緩」之意。南朝梁·沈約《與徐勉書》:「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嘗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唐·杜牧《傷秋》詩:「嬾慢頭時櫛,艱難帶減圍。」
拓展阅读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赏析/ 辛弃疾 / 〔宋代〕

  开篇词人即提到“汉中”,除了因为汉中是张仲固要去的地方之外,还因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纲等人就主张在此地建立行都,出击金军。作者满怀一腔报国之志,一生都渴望光复故土,洗去被金军侵略的耻辱,所以一提到汉中,他便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忆了刘邦当年从汉中率军出发,直指关中,把踞守关中的秦的三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相继击溃的往事。那是多么高明的战略决策,多么令人羡慕的战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谋善战的汉初三杰的贡献。“追亡事,今不见”词人的笔锋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这段历史趣事和刘邦帝业联系在一起,尽管时移世变,也没有冲淡人们美好的记忆。然而如今的雄豪意气何在?这里词人借用唐代李峤《汾阴行》的句:“世事回还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 查看译文鉴赏全文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92页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创作背景/ 辛弃疾 / 〔宋代〕
  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张仲固:张坚字仲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官御史中丞、户部郎中。 查看译文鉴赏全文

参考资料:

1、 聂石樵选注.宋代诗文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第237页
读书笔记
词字云图书馆-诗词歌赋国学学习-7*24小时
  • 词字云图书馆www.ciziyun.com 点击:30069726次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chuangmi01@qq.com侵删 词字云-做你身边最得力的古文帮手,唐诗三百首,诗歌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代诗词、现代诗歌、近代诗歌、外国诗歌,打造全诗词数据库网站和社区,为您提供经典的诗词、丰富的诗词服务。以及国学经典,词字云,国学,易经,道德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典诗词,红色诗词,近代诗词,现代诗词

    Copyright © 词字云www.ciziyun.com图书馆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