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礼记 · 坊记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礼记 · 坊记》 来自:《作品》

戴圣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原文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诗》云:『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 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诗》云:「相彼盍旦,尚犹患之。」子云:「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犹得同姓以弒其君。 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子云:「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衽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朝廷之位让而就贱,民犹犯君。」《诗》云:「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故称人之君曰君,自称其君曰寡君。子云:「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先亡者而后存者,则民可以托。」《诗》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犹偝死而号无告。 子云:「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则民兴艺。」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子云:「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下不天上施,则乱也。」故君子信让以莅百姓,则民之报礼重。《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诗》云:「尔卜尔筮,履无咎言。」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度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子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于乎!是惟良显哉。」子云:「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大誓》曰:「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诗》云:「孝子不匮。」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诗》云:「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 子云:「于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广孝也。」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书》云:「厥辟不辟,忝厥祖。」子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君子以此坊民,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子云:「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子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 子云:「敬则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故君子苟无礼,虽美不食焉。《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 子云:「七日戒,三日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走,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观乎室,堂下观乎上。《诗》云:「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子云:「宾礼每进以让,丧礼每加以远。」浴于中溜,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示远也。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偝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子云:「升自客阶,受吊于宾位,教民追孝也。」未没丧不称君,示民不争也。故鲁《春秋》记晋丧曰:「杀其君之子奚齐及其君卓。」以此坊民,子犹有弒其父者。 子云:「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故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丧父三年,丧君三年,示民不疑也。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莫敢为主焉。故君适其臣,升自阼阶,即位于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示民不敢专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而贰其君。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易》曰:「不耕获,不菑畬,凶。」以此坊民,民犹贵禄而贱行。子云:「君子不尽利以遗民。」《诗》云:「彼有遗秉,此有不敛穧,伊寡妇之利。」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以此坊民,民犹忘义而争利,以亡其身。 子云:「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以此坊民,民犹有自献其身。《诗》云:「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蓺麻如之何?横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子云:「礼,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坊民,阳侯犹杀缪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子云:「寡妇之子,不有见焉,则弗友也,君子以辟远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以此坊民,民犹以色厚于德。子云:「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御妇人则进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寡妇不夜哭。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以此坊民,民犹淫泆而乱于族。子云:「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违也。」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治民之道,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防止河水漫溢堤防吧!它是为了防止百姓出现过失。虽然周密地为之设防,百姓中还是有人犯规。所以君子用礼来防止道德上的过失,用刑来防止邪恶的行为,用教令来防止贪婪的欲望。” 孔子说:“小人贫则穷困,富则骄横;穷困了就会去偷盗,骄、横了就会去乱来。所谓礼,就是顺应人的这种情况而为之制定控制的标准,以作为防止百姓越轨的堤防。所以,圣人制定出了一套富贵贫贱的标准,使富起来的百姓不足以骄横,贫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穷困,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不至于对上级不满,所以犯上作乱的事就曰趋减少。” 孔子说:“贫穷而能乐天知命,富贵而能彬彬有礼,一家族人多势众而能安守本分,普天之下能做到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经》上就说:‘有些百姓贪心作乱,心安理得地去残害他人。’所以做出规定,诸侯的兵车不得超过千乘,国都的城墙不得超过百锥,卿大夫之家的兵车不得超过百乘。用这种办法来防备百姓,诸侯还有叛乱的?” 孔子说:“礼这个东西,是用来去掉疑惑、辨别隐微,从而防范百姓越轨的。所以人的贵贱有等级,衣服的色彩、图案有差别朝廷上有固定的班位,这样一来,老百姓就知道谁该让谁了。” 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没有两个国王,一家没有两个家长,最高的权威只有一个,这是要向百姓显示有君臣之别。楚、越之君潜号称王,其国君死,《春秋》贬之,不书其葬;按照礼的规定,诸侯不得像天子那样称天,大夫不得像诸侯那样称君。这就是担心百姓对上下级关系产生迷惑。《诗经》上说:‘你看那盎旦鸟儿的鸣叫,人们尚且讨厌它!’更何况对那些膺越犯上的人呢!” 孔子说:“国君不与同姓的人同车,与异姓的人可以同车,但不可穿相同的服装,这是要让臣民避嫌。用这种方法来防范,臣民中还有同姓拭其君的。” 孔子说:“一盅酒,一盘肉,让来让去,君子才接受那不好的一份,就这样还有人潜越长者。筵席之上,让来让去,君子才坐在下首,就这样还有人潜越尊者。朝廷上的班位,让来让去,君子才立于贱位,就这样还有人潜越君上。《诗经》上说:‘如今人们心不良,遇事只知怨对方;接受官爵不谦让,事关自己道理忘。” 孔子说:“君子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人而后己,这样一来在百姓中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所以称呼别人的国君叫国君,称呼自己的国君叫寡君。” 孔子说:“利益和荣誉,应该先给死者,后给生者,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会背弃死者;先给在国外为国事奔走的人,后给留在国内的人,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感到国君可以信托。《诗经》上说:‘你应该思念死去的先君,赡养我这未亡人。”用这种方法防范百姓,百姓还有背弃死者而死者的家属却哭告无门的。” 孔子说:“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如果重视人才而不吝惜颁赏爵禄,百姓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如果重视技艺而不吝惜颁赏车马,百姓就会乐意学习技艺。所以君子说的少而做的多,而小人则好放空炮而少干实事。”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够听取百姓的意见,那么百姓就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听取百姓的意见,就会导致百姓的犯上;百姓不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就会作乱。所以,君子用诚信谦让来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以重礼相报。《诗经》上这样说过:‘前辈有这样的教导,就是对于打柴的人也要不耻下问。” 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你争我夺。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间的怨恨就会曰趋消亡。欢诗经》上说:‘你曾占卜,你曾算卦,卦象上并没有什么坏话。”,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老百姓就会互相推让成绩。《诗经》上说:‘武王占卜间神灵,可否建都在镐京。龟兆显示大大吉,武王终于建成之。”,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君王,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忠君之风。《尚书•君陈》上说:‘你有好主意,好办法,先进去启奏君王。得到俯允之后,你再拿到外边去实行,并且宣布说:这个好主意,这个好办法,全靠君王的好领导。呜呼!只有善良的君王才会如此光明伟大。”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双亲,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孝顺父母之风。《尚书•太誓》上说:‘如果我打败了殷封,那也不是因为我的武功妥而是因为我的父亲本来就没有错;如果殷封打败了我,那也不是因为我的父亲有错,而是因为我这个做儿子的不肖。” 孔子说:“君子不把父母的过错记恨在心,但对于父母的美德却要牢记在怀。”《论语》上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说是孝子了。”《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一句话都不讲;可是等到守丧期满一开口讲话,就非常受人拥护。”孔子说:“听从父母的教导毫不懈怠,含蓄地规劝父母不知疲倦,为父母担忧而毫无怨言,这样的儿子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诗经》上说:‘孝子对父母的孝心是无穷无尽的。’” 孔子说:“能够与父母的亲人也和睦相处,才可以称作孝。所以君子经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强团结。《诗经》上说:‘兄弟关系良好,彼此融洽无间;兄弟关系恶劣,彼此互相指责。’” 孔子说:“对于父亲的同志,可以乘他的车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这样作,就是把对父亲的孝道扩展到父亲的同辈。”孔子说:“连小人都能够养活他的双亲,作为君子,如果也是只能养活而不知孝敬,那与小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父亲与儿子,不能处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来强调对父亲的敬重。《尚书》上说:‘做国君的不像个做国君的样子,那就是辱没他的先祖。’” 孔子说:“父母健在,做儿子的不敢自称老。平常要爹讲究对父母如何孝顺,不要讲究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心疼自己。家门之内,只可引逗父母高兴,不可在父母面前哀声叹气。君子用这些礼节来规范百姓,百姓还有讲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爱的多。”孔子说:“身为天子、诸侯,如果能够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么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孔子说:“祭祀时候有尸,宗庙中设立神主,这是向人们指出应该尊奉的对象。修建宗庙,恭恭敬敬地进行祭祀,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亲人。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亲人的。” 孔子说:“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来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贫穷而废除礼,也不因家道殷实而超过礼。所以食礼规定,主人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祭;主人不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不祭。所以,君子如果遇到无理的接待,即令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易经》上说:‘殷封国中的杀牛之祭,还不如文王.国中的杀猪之祭,能够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诗经》上说:‘君子的设宴待客,不但要让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争利而忘义的。” 孔子说:“国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内,头七天散斋,后三天致斋;又奉事一人以为尸,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这是教导人们要对神恭敬。醛酒放在室内,醒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这是教育人们不要贪味。向尸敬酒三次,向宾敬酒只一次,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尊卑。借着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会餐,这是教育人们要和睦相处。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内的人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为楷模。《诗经》上说:‘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也很有分寸。’” 孔子说:“行宾礼时,每逢进门、升堂都要互相谦让;而行丧礼时,每一个仪式的完成,都意味着死者离家更加遥远。人死以后,首先是在室中浴尸,接着是在南窗之下饭含,然后在门内举行小敛,在昨阶举行大敛,在西阶停殡,迁枢于家庙之中举行祖奠,最后葬于墓穴,借以表示死者离开生者愈来愈远了。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属,周人是在死者家属从墓地返回家中以后才进行吊慰,这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死者。”孔子说:“死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礼比较完备,所以我赞成周人的办法。用这种办法来规范人们,诸侯还有死了以后不能如期下葬的。” 孔子说:“葬毕回家以后,孝子还坚持从西阶升堂,在宾位受吊。这是教育人们不要马上忘记亲人。所以,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晋国的丧事时说:‘晋国大臣里克杀死了晋国国君的儿子奚齐,及其国君卓。’用这种办法教育人们,还有儿子杀死他父亲的。” 孔子说:“用孝道来侍奉国君,用涕道来侍奉尊长,这是教育人们对上不要怀有二心。所以,国君之子在国君健在时不谋求任何官职,只有在代替国君占卜时才可以自称‘国君的副手’。父亲死了守丧三年,国君死了也守丧三年,这是向百姓表示,国君的尊严与父亲完全一样,毋庸置疑。父母健在之时,作儿子的就不敢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备私产,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上下尊卑。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内没有作客的礼仪,因为没有哪个人敢当他的主人。所以国君到了臣下家里,升自主阶,即位于堂,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向别人赠送东西,小件东西还可以,像车马那样的大件就不可以,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张。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父母和对国君怀有二心的。” 孔子说:“相见之礼,是在行过相见之礼以后才奉上见面的礼物。之所以要这祥作,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后接受傣禄。先奉上见面的宇L物然后再行相见之礼,就会导致百姓产生贪财之心。不加辞让,见礼就收,就会导致百姓相争。所以,君子在有人馈赠礼物时,如果自己不能接见,就不接受对方的礼物。《易经》上说:‘不耕而获,不开荒而得到良田,凶。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看重利禄而轻视做事的。 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全部占有,要给百姓留下一部分。《诗经》上说:‘那里有遗留下来的禾把,这里有撒在地上的禾穗,这是让寡妇们随意拣拾的。’所以君子当官就不种地,田猎就不打鱼,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上说:‘采薪又采菲,叶子已摘走,不要连根取。昔曰山盟莫相忘,与你生死不分离。’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因为忘义争利而丧身的。” 孔子说:“礼可以用来防止人们的贪淫好色,强调男女之别,使其避免嫌疑,并成为人们遵守的纪律。所以,男女之间没有媒约就不得交往,不下聘礼不得相见,就是担心男女无别才做出这种规定。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有私自结合的。《诗经》上说:‘砍柴靠什么?没有斧头就办不到。娶妻靠什么?没有媒灼办不成。种麻靠什么?必须整理田亩。娶妻靠什么?必先察告父母。’” 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之女,这是为了强调同姓不婚。所以买妾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应该占卜一下,看看是否适宜。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兽昭公竟然还娶与鲁同姓的吴国女子为夫人,以至于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昭公娶夫人这件事时,不得不隐去夫人的姓,而只说是来自吴国;到她死时,又不得不隐去她的姓,而只说是‘孟子卒’。” 孔子说:“按照礼的规定,不是祭祀的时候,男女之间不互相敬酒。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阳侯还杀掉缪侯而且霸占了他的夫人。从那以后,两君相见的大飨,就废除了夫人必须参加的礼节。” 孔子说:“对于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因为君子要远避嫌疑。所以朋友互相往来,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没有死人、生病等重大事情,就不进入他家的门。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好色超过了好德。” 孔子说:“人们的爱好道德之心,如果像爱好女色那样就好了。诸侯不应该在本国臣民中挑选美女作妻妾。所以君子不贪女色,为百姓树立楷模。所以男女授受不亲。为妇人驾车,应该以左手上前。姑、姊妹、女儿出嫁以后又回到娘家,男子就不再和她们同席而坐。寡妇不应该在夜间哭泣。妇人有病,可以问她病是轻了还是重了,但不要问她害的是什么病。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乱搞两性关系而败坏伦常的。” 孔子说:“按照婚礼的规定,新婿要亲自到女家迎亲,拜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亲手把女儿交给新婿,并且千叮吟万嘱咐地要她到婆家以后孝顺听话。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还有不孝顺。
释义/赏析
繁体原文
子言之:「君子之道,闢則坊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爲之坊,民猶逾之。故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子云:「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斯盜,驕斯亂。」禮者,因人之情而爲之節文,以爲民坊者也。故聖人之制富貴也使民富不足以驕,貧不至於約,貴不慊於上,故亂益亡。子云:「貧而好樂,富而好禮,衆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詩》雲:『民之貪亂,寧爲荼毒。』」故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以此坊民,諸侯猶有畔者。 子云:「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爲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子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禮君不稱天,大夫不稱君,恐民之惑也。《詩》雲:「相彼盍旦,尚猶患之。」子云:「君不與同姓同車,與異姓同車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猶得同姓以弒其君。 子云:「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子云:「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朝廷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君。」《詩》雲:「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已斯亡。」子云:「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故稱人之君曰君,自稱其君曰寡君。子云:「利祿,先死者而後生者,則民不偝;先亡者而後存者,則民可以託。」《詩》雲:「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猶偝死而號無告。 子云:「有國家者,貴人而賤祿,則民興讓;尚技而賤車,則民興藝。」故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子云:「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則犯也;下不天上施,則亂也。」故君子信讓以蒞百姓,則民之報禮重。《詩》雲:「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詩》雲:「爾卜爾筮,履無咎言。」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讓善。」《詩》雲:「考卜惟王,度是鎬京;惟龜正之,武王成之。」子云:「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忠。」《君陳》曰:「爾有嘉謀嘉猷,入告爾君於內,女乃順之於外,曰:此謀此猷,惟我君之德。於乎!是惟良顯哉。」子云:「善則稱親,過則稱己,則民作孝。」《大誓》曰:「予克紂,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子云:「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高宗雲:「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子云:「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詩》雲:「孝子不匱。」子云:「睦於父母之黨,可謂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詩》雲:「此令兄弟,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爲愈。」 子云:「於父之執,可以乘其車,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廣孝也。」子云:「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書》雲:「厥闢不闢,忝厥祖。」子云:「父母在,不稱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戲而不嘆。」君子以此坊民,民猶薄於孝而厚於慈。子云:「長民者,朝廷敬老,則民作孝。」子云:「祭祀之有屍也,宗廟之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猶忘其親。 子云:「敬則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廢禮,不以美沒禮。」故食禮:主人親饋,則客祭;主人不親饋,則客不祭。故君子茍無禮,雖美不食焉。《易》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以此示民,民猶爭利而忘義。 子云:「七日戒,三日齊,承一人焉以爲屍,過之者趨走,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屍飲三,衆賓飲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觀乎室,堂下觀乎上。《詩》雲:「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子云:「賓禮每進以讓,喪禮每加以遠。」浴於中溜,飯於牖下,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所以示遠也。殷人吊於壙,周人吊於家,示民不偝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從周。」以此坊民,諸侯猶有薨而不葬者。子云:「升自客階,受吊於賓位,教民追孝也。」未沒喪不稱君,示民不爭也。故魯《春秋》記晉喪曰:「殺其君之子奚齊及其君卓。」以此坊民,子猶有弒其父者。 子云:「孝以事君,弟以事長」,示民不貳也,故君子有君不謀仕,唯卜之日稱二君。喪父三年,喪君三年,示民不疑也。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內無客禮,莫敢爲主焉。故君適其臣,升自阼階,即位於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饋獻不及車馬,示民不敢專也。以此坊民,民猶忘其親而貳其君。子云:「禮之先幣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後祿也。」先財而後禮,則民利;無辭而行情,則民爭。故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其饋。《易》曰:「不耕穫,不菑畬,兇。」以此坊民,民猶貴祿而賤行。子云:「君子不盡利以遺民。」《詩》雲:「彼有遺秉,此有不斂穧,伊寡婦之利。」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詩》雲:「採葑採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以此坊民,民猶忘義而爭利,以亡其身。 子云:「夫禮,坊民所淫,章民之別,使民無嫌,以爲民紀者也。」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男女之無別也。以此坊民,民猶有自獻其身。《詩》雲:「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蓺麻如之何?橫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以此坊民,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子云:「禮,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坊民,陽侯猶殺繆侯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禮。子云:「寡婦之子,不有見焉,則弗友也,君子以闢遠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則不入其門。以此坊民,民猶以色厚於德。子云:「好德如好色。」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爲民紀。故男女授受不親。御婦人則進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與同席而坐。寡婦不夜哭。婦人疾,問之不問其疾。以此坊民,民猶淫泆而亂於族。子云:「婚禮,婿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違也。」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翻译
孔子說:“君子的治民之道,打個比方來說,就好像防止河水漫溢堤防吧!它是爲了防止百姓出現過失。雖然周密地爲之設防,百姓中還是有人犯規。所以君子用禮來防止道德上的過失,用刑來防止邪惡的行爲,用教令來防止貪婪的慾望。” 孔子說:“小人貧則窮困,富則驕橫;窮困了就會去偷盜,驕、橫了就會去亂來。所謂禮,就是順應人的這種情況而爲之制定控制的標準,以作爲防止百姓越軌的堤防。所以,聖人制定出了一套富貴貧賤的標準,使富起來的百姓不足以驕橫,貧下去的百姓不至於窮困,取得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不至於對上級不滿,所以犯上作亂的事就曰趨減少。” 孔子說:“貧窮而能樂天知命,富貴而能彬彬有禮,一家族人多勢衆而能安守本分,普天之下能做到的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經》上就說:‘有些百姓貪心作亂,心安理得地去殘害他人。’所以做出規定,諸侯的兵車不得超過千乘,國都的城牆不得超過百錐,卿大夫之家的兵車不得超過百乘。用這種辦法來防備百姓,諸侯還有叛亂的?” 孔子說:“禮這個東西,是用來去掉疑惑、辨別隱微,從而防範百姓越軌的。所以人的貴賤有等級,衣服的色彩、圖案有差別朝廷上有固定的班位,這樣一來,老百姓就知道誰該讓誰了。” 孔子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一國沒有兩個國王,一家沒有兩個家長,最高的權威只有一個,這是要向百姓顯示有君臣之別。楚、越之君潛號稱王,其國君死,《春秋》貶之,不書其葬;按照禮的規定,諸侯不得像天子那樣稱天,大夫不得像諸侯那樣稱君。這就是擔心百姓對上下級關係產生迷惑。《詩經》上說:‘你看那盎旦鳥兒的鳴叫,人們尚且討厭它!’更何況對那些膺越犯上的人呢!” 孔子說:“國君不與同姓的人同車,與異姓的人可以同車,但不可穿相同的服裝,這是要讓臣民避嫌。用這種方法來防範,臣民中還有同姓拭其君的。” 孔子說:“一盅酒,一盤肉,讓來讓去,君子才接受那不好的一份,就這樣還有人潛越長者。筵席之上,讓來讓去,君子才坐在下首,就這樣還有人潛越尊者。朝廷上的班位,讓來讓去,君子才立於賤位,就這樣還有人潛越君上。《詩經》上說:‘如今人們心不良,遇事只知怨對方;接受官爵不謙讓,事關自己道理忘。” 孔子說:“君子尊重別人而貶抑自己,先人而後己,這樣一來在百姓中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所以稱呼別人的國君叫國君,稱呼自己的國君叫寡君。” 孔子說:“利益和榮譽,應該先給死者,後給生者,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背棄死者;先給在國外爲國事奔走的人,後給留在國內的人,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感到國君可以信託。《詩經》上說:‘你應該思念死去的先君,贍養我這未亡人。”用這種方法防範百姓,百姓還有背棄死者而死者的家屬卻哭告無門的。” 孔子說:“有國有家的諸侯大夫,如果重視人才而不吝惜頒賞爵祿,百姓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如果重視技藝而不吝惜頒賞車馬,百姓就會樂意學習技藝。所以君子說的少而做的多,而小人則好放空炮而少幹實事。”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夠聽取百姓的意見,那麼百姓就把上邊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聽取百姓的意見,就會導致百姓的犯上;百姓不把上邊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就會作亂。所以,君子用誠信謙讓來對待百姓,百姓就會以重禮相報。《詩經》上這樣說過:‘前輩有這樣的教導,就是對於打柴的人也要不恥下問。” 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則歸咎自己,這樣一來百姓就不你爭我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則歸咎自己,這樣一來百姓間的怨恨就會曰趨消亡。歡詩經》上說:‘你曾占卜,你曾算卦,卦象上並沒有什麼壞話。”,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則歸咎自己,老百姓就會互相推讓成績。《詩經》上說:‘武王占卜間神靈,可否建都在鎬京。龜兆顯示大大吉,武王終於建成之。”,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君王,有錯誤則歸咎自己,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忠君之風。《尚書•君陳》上說:‘你有好主意,好辦法,先進去啓奏君王。得到俯允之後,你再拿到外邊去實行,並且宣佈說:這個好主意,這個好辦法,全靠君王的好領導。嗚呼!只有善良的君王纔會如此光明偉大。”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雙親,有錯誤則歸咎自己,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孝順父母之風。《尚書•太誓》上說:‘如果我打敗了殷封,那也不是因爲我的武功妥而是因爲我的父親本來就沒有錯;如果殷封打敗了我,那也不是因爲我的父親有錯,而是因爲我這個做兒子的不肖。” 孔子說:“君子不把父母的過錯記恨在心,但對於父母的美德卻要牢記在懷。”《論語》上說:“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主張,可以說是孝子了。”《尚書》上說:“高宗守喪三年,一句話都不講;可是等到守喪期滿一開口講話,就非常受人擁護。”孔子說:“聽從父母的教導毫不懈怠,含蓄地規勸父母不知疲倦,爲父母擔憂而毫無怨言,這樣的兒子可以稱得上孝順了。《詩經》上說:‘孝子對父母的孝心是無窮無盡的。’” 孔子說:“能夠與父母的親人也和睦相處,纔可以稱作孝。所以君子經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強團結。《詩經》上說:‘兄弟關係良好,彼此融洽無間;兄弟關係惡劣,彼此互相指責。’” 孔子說:“對於父親的同志,可以乘他的車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這樣作,就是把對父親的孝道擴展到父親的同輩。”孔子說:“連小人都能夠養活他的雙親,作爲君子,如果也是隻能養活而不知孝敬,那與小人還有什麼區別呢!” 孔子說:“父親與兒子,不能處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來強調對父親的敬重。《尚書》上說:‘做國君的不像個做國君的樣子,那就是辱沒他的先祖。’” 孔子說:“父母健在,做兒子的不敢自稱老。平常要爹講究對父母如何孝順,不要講究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心疼自己。家門之內,只可引逗父母高興,不可在父母面前哀聲嘆氣。君子用這些禮節來規範百姓,百姓還有講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愛的多。”孔子說:“身爲天子、諸侯,如果能夠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麼百姓就會興起孝順之風。”孔子說:“祭祀時候有屍,宗廟中設立神主,這是向人們指出應該尊奉的對象。修建宗廟,恭恭敬敬地進行祭祀,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親人。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親人的。” 孔子說:“爲了表示對賓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來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貧窮而廢除禮,也不因家道殷實而超過禮。所以食禮規定,主人親自給客人佈菜,客人就祭;主人不親自給客人佈菜,客人就不祭。所以,君子如果遇到無理的接待,即令是佳餚美味也不去吃。《易經》上說:‘殷封國中的殺牛之祭,還不如文王.國中的殺豬之祭,能夠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詩經》上說:‘君子的設宴待客,不但要讓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爭利而忘義的。” 孔子說:“國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內,頭七天散齋,後三天致齋;又奉事一人以爲屍,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這是教導人們要對神恭敬。醛酒放在室內,醒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這是教育人們不要貪味。向屍敬酒三次,向賓敬酒只一次,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尊卑。藉着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會餐,這是教育人們要和睦相處。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內的人爲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爲楷模。《詩經》上說:‘禮儀都合乎法度,談笑也很有分寸。’” 孔子說:“行賓禮時,每逢進門、升堂都要互相謙讓;而行喪禮時,每一個儀式的完成,都意味着死者離家更加遙遠。人死以後,首先是在室中浴屍,接着是在南窗之下飯含,然後在門內舉行小斂,在昨階舉行大斂,在西階停殯,遷樞於家廟之中舉行祖奠,最後葬於墓穴,藉以表示死者離開生者愈來愈遠了。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屬,周人是在死者家屬從墓地返回家中以後才進行弔慰,這是教育人們不要忘記死者。”孔子說:“死是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禮比較完備,所以我贊成周人的辦法。用這種辦法來規範人們,諸侯還有死了以後不能如期下葬的。” 孔子說:“葬畢回家以後,孝子還堅持從西階升堂,在賓位受吊。這是教育人們不要馬上忘記親人。所以,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晉國的喪事時說:‘晉國大臣裏克殺死了晉國國君的兒子奚齊,及其國君卓。’用這種辦法教育人們,還有兒子殺死他父親的。” 孔子說:“用孝道來侍奉國君,用涕道來侍奉尊長,這是教育人們對上不要懷有二心。所以,國君之子在國君健在時不謀求任何官職,只有在代替國君占卜時纔可以自稱‘國君的副手’。父親死了守喪三年,國君死了也守喪三年,這是向百姓表示,國君的尊嚴與父親完全一樣,毋庸置疑。父母健在之時,作兒子的就不敢認爲身體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備私產,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上下尊卑。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內沒有作客的禮儀,因爲沒有哪個人敢當他的主人。所以國君到了臣下家裏,升自主階,即位於堂,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向別人贈送東西,小件東西還可以,像車馬那樣的大件就不可以,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張。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父母和對國君懷有二心的。” 孔子說:“相見之禮,是在行過相見之禮以後才奉上見面的禮物。之所以要這祥作,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後接受傣祿。先奉上見面的宇L物然後再行相見之禮,就會導致百姓產生貪財之心。不加辭讓,見禮就收,就會導致百姓相爭。所以,君子在有人饋贈禮物時,如果自己不能接見,就不接受對方的禮物。《易經》上說:‘不耕而獲,不開荒而得到良田,兇。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看重利祿而輕視做事的。 孔子說:“君子不把利益全部佔有,要給百姓留下一部分。《詩經》上說:‘那裏有遺留下來的禾把,這裏有撒在地上的禾穗,這是讓寡婦們隨意揀拾的。’所以君子當官就不種地,田獵就不打魚,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狗。《詩經》上說:‘採薪又採菲,葉子已摘走,不要連根取。昔曰山盟莫相忘,與你生死不分離。’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因爲忘義爭利而喪身的。” 孔子說:“禮可以用來防止人們的貪淫好色,強調男女之別,使其避免嫌疑,併成爲人們遵守的紀律。所以,男女之間沒有媒約就不得交往,不下聘禮不得相見,就是擔心男女無別才做出這種規定。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人們還有私自結合的。《詩經》上說:‘砍柴靠什麼?沒有斧頭就辦不到。娶妻靠什麼?沒有媒灼辦不成。種麻靠什麼?必須整理田畝。娶妻靠什麼?必先察告父母。’” 孔子說:“娶妻不娶同姓之女,這是爲了強調同姓不婚。所以買妾的時候,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應該占卜一下,看看是否適宜。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獸昭公竟然還娶與魯同姓的吳國女子爲夫人,以至於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昭公娶夫人這件事時,不得不隱去夫人的姓,而只說是來自吳國;到她死時,又不得不隱去她的姓,而只說是‘孟子卒’。” 孔子說:“按照禮的規定,不是祭祀的時候,男女之間不互相敬酒。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陽侯還殺掉繆侯而且霸佔了他的夫人。從那以後,兩君相見的大饗,就廢除了夫人必須參加的禮節。” 孔子說:“對於寡婦的兒子,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因爲君子要遠避嫌疑。所以朋友互相往來,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沒有死人、生病等重大事情,就不進入他家的門。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人們還好色超過了好德。” 孔子說:“人們的愛好道德之心,如果像愛好女色那樣就好了。諸侯不應該在本國臣民中挑選美女作妻妾。所以君子不貪女色,爲百姓樹立楷模。所以男女授受不親。爲婦人駕車,應該以左手上前。姑、姊妹、女兒出嫁以後又回到孃家,男子就不再和她們同席而坐。寡婦不應該在夜間哭泣。婦人有病,可以問她病是輕了還是重了,但不要問她害的是什麼病。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亂搞兩性關係而敗壞倫常的。” 孔子說:“按照婚禮的規定,新婿要親自到女家迎親,拜見岳父岳母,岳父岳母親手把女兒交給新婿,並且千叮吟萬囑咐地要她到婆家以後孝順聽話。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還有不孝順。
释义/赏析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
词字云图书馆-诗词歌赋国学学习-7*24小时
  • 词字云图书馆www.ciziyun.com 点击:30069726次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chuangmi01@qq.com侵删 词字云-做你身边最得力的古文帮手,唐诗三百首,诗歌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代诗词、现代诗歌、近代诗歌、外国诗歌,打造全诗词数据库网站和社区,为您提供经典的诗词、丰富的诗词服务。以及国学经典,词字云,国学,易经,道德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典诗词,红色诗词,近代诗词,现代诗词

    Copyright © 词字云www.ciziyun.com图书馆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