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随园食单 · 序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随园食单 · 序》 来自:《随园食单》

袁枚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原文

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称「鼎烹」,《书》称「盐梅」,《乡党》、《内则》琐琐言之。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可见凡事须求一是处,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典论》日:「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古人进离肺,皆有法焉,未尝苟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圣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自觉好学之心,理宜如是。虽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名手作书,亦多出入,未可专求之于故纸;然能率由;日章,终元大谬,临时治具,亦易指名。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曰:「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吾虽不能强天下之口与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则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吾何憾哉!」若夫《说郛》所载饮食之书三十馀种,眉公。笠翁,亦有陈言。曾亲试之,皆阔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

翻译
诗人赞美周公时,会说「盛着食物的碗碟,整齐有序地排在桌上」,以此来称赞周公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而指责凡伯时,则说「别人都喫粗粮,而这种人却能喫细粮」,以此来表达对凡伯治国无方的厌恶。两者都以饮食来比喻治国的成败,可见古人对饮食是多么重视。其他经典中也有不少提到饮食的地方,如《周易》中提到用鼎来烹煮食物,《尚书》中提到了作为调味品的盐和梅子,《乡党》和《内则》之中也有一些关于饮食的论述。孟子虽然看不起那些衹知道喫喫喝喝的人,但他同样认为,饥渴之人并不能真正体会到饮食本身的滋味,因为饿坏了肚子的人喫什么都觉得是美味。可见,任何事情要做得好,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庸》写道:「没有人是不喫喝的,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懂得食物的美味。」《典论》写道:「一代地位尊贵的人,懂得建造舒适房屋的道理;而衹有三代都地位尊贵的人,才真正懂得着装饮食之道。」古人祭祀时,进献鱼及分割动物肺器的方法都是有一定规矩的,来不得半点马虎。孔子跟别人一起唱歌,别人唱得好时,孔子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之后自己也跟着和唱。圣人对于唱歌这种小小的技艺,都能虚心向别人学习。 我非常敬仰这种精神,每次在别人家喫到可口的饭菜,一定让自家的厨师到他家的厨房,向做出好菜的厨师拜师,学习厨艺。四十年来,我搜集了众多烹饪技艺,其中有一些已完全掌握,有的衹学到了六七成,有的仅仅学会了两三成,也有的已完全失传。对于这些美食,我都询问了它们的烹饪方法,集合并记录了下来。虽然有些烹饪方法记载得并不是很清楚,但我也记下了它们出自谁家,以表达我的仰慕之情。我认为,要虚心学习,就应该这样做。当然,记载的烹饪方法是死的,而厨师是活的,技艺娴熟的厨师不会受到这些僵硬的技法的限制,而且即使是名家的作品,也会有一些错误的地方,所以不能衹在旧书堆里寻找方法。但是,如果能按旧书上说的方法去做,终归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错误,临时置办宴席,也可以依照这些烹饪之法,做出一些可以说得出名堂来的菜。 有人会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长相各不相同一样。您怎么能肯定别人的口味跟您的一样?」我回答:「按照既定的方法去做,相差就不会太远。就像拿着一个斧柄去重新砍出一个斧柄,衹要对照着手里那个斧柄的样子去砍就行了。我虽然不能强求大家的口味都跟我一样,但不妨把我的想法告诉别人。饮食虽然是小事,但能与他人共享,也算是尽了忠恕之道,我也没有什么可感到遗憾的了。」至于《说郛》中所记载的关于饮食的三十多处论述,陈眉公和李笠翁也有饮食方面的著述。我曾经尝试照着所记载的方法去做,但做出来的菜味道刺鼻,难以下咽,多半是浅薄无聊的文人所汇集的牵强附会的说法,就不收入我的书中了。
释义/赏析
繁体原文
詩人美周公而曰「籩豆有踐」,惡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古之於飲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稱「鼎烹」,《書》稱「鹽梅」,《鄉黨》、《內則》瑣瑣言之。孟子雖賤「飲食之人」,而又言飢渴未能得飲食之正。可見凡事須求一是處,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典論》日:「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古人進離肺,皆有法焉,未嘗苟且。「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聖人於一藝之微,其善取於人也如是。 余雅慕此旨,每食於某氏而飽,必使家廚往彼竈觚,執弟子之禮。四十年來,頗集眾美。有學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傳者。余都問其方略,集而存之。雖不甚省記,亦載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自覺好學之心,理宜如是。雖死法不足以限生廚,名手作書,亦多出入,未可專求之於故紙;然能率由;日章,終元大謬,臨時治具,亦易指名。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曰:「執柯以伐柯,其則不遠。吾雖不能強天下之口與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則食飲雖微,而吾於忠恕之道,則已盡矣。吾何憾哉!」若夫《説郛》所載飲食之書三十餘種,眉公。笠翁,亦有陳言。曾親試之,皆闊於鼻而蜇於口,大半陋儒附會,吾無取焉。
翻译
詩人贊美周公時,會説「盛著食物的碗碟,整齊有序地排在桌上」,以此來稱贊周公把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而指責凡伯時,則説「別人都喫粗糧,而這種人卻能喫細糧」,以此來表達對凡伯治國無方的厭惡。兩者都以飲食來比喩治國的成敗,可見古人對飲食是多麽重視。其他經典中也有不少提到飲食的地方,如《周易》中提到用鼎來烹煮食物,《尙書》中提到了作爲調味品的鹽和梅子,《鄉黨》和《內則》之中也有一些關於飲食的論述。孟子雖然看不起那些衹知道喫喫喝喝的人,但他同樣認爲,飢渴之人幷不能眞正體會到飲食本身的滋味,因爲餓壞了肚子的人喫什麽都覺得是美味。可見,任何事情要做得好,都不是那麽容易的。《中庸》寫道:「沒有人是不喫喝的,但很少有人能眞正懂得食物的美味。」《典論》寫道:「一代地位尊貴的人,懂得建造舒適房屋的道理;而衹有三代都地位尊貴的人,纔眞正懂得著裝飲食之道。」古人祭祀時,進獻魚及分割動物肺器的方法都是有一定規矩的,來不得半點馬虎。孔子跟別人一起唱歌,別人唱得好時,孔子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之後自己也跟著和唱。聖人對於唱歌這種小小的技藝,都能虛心嚮別人學習。 我非常敬仰這種精神,每次在別人家喫到可口的飯菜,一定讓自家的廚師到他家的廚房,嚮做出好菜的廚師拜師,學習廚藝。四十年來,我搜集了眾多烹飪技藝,其中有一些已完全掌握,有的衹學到了六七成,有的僅僅學會了兩三成,也有的已完全失傳。對於這些美食,我都詢問了它們的烹飪方法,集合幷記錄了下來。雖然有些烹飪方法記載得幷不是很清楚,但我也記下了它們出自誰家,以表達我的仰慕之情。我認爲,要虛心學習,就應該這樣做。當然,記載的烹飪方法是死的,而廚師是活的,技藝嫻熟的廚師不會受到這些殭硬的技法的限制,而且即使是名家的作品,也會有一些錯誤的地方,所以不能衹在舊書堆裏尋找方法。但是,如果能按舊書上説的方法去做,終歸也不會出現什麽大的錯誤,臨時置辦宴席,也可以依照這些烹飪之法,做出一些可以説得出名堂來的菜。 有人會説:「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長相各不相同一樣。您怎麽能肯定別人的口味跟您的一樣?」我回答:「按照旣定的方法去做,相差就不會太遠。就像拏著一箇斧柄去重新砍出一箇斧柄,衹要對照著手裏那箇斧柄的樣子去砍就行了。我雖然不能強求大家的口味都跟我一樣,但不妨把我的想法告訴別人。飲食雖然是小事,但能與他人共享,也算是盡了忠恕之道,我也沒有什麽可感到遺憾的了。」至於《説郛》中所記載的關於飲食的三十多處論述,陳眉公和李笠翁也有飲食方面的著述。我曾經嘗試照著所記載的方法去做,但做出來的菜味道刺鼻,難以下咽,多半是淺薄無聊的文人所彙集的牽強附會的説法,就不收入我的書中了。
释义/赏析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
词字云图书馆-诗词歌赋国学学习-7*24小时
  • 词字云图书馆www.ciziyun.com 点击:39771495次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chuangmi01@qq.com侵删 词字云-做你身边最得力的古文帮手,唐诗三百首,诗歌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代诗词、现代诗歌、近代诗歌、外国诗歌,打造全诗词数据库网站和社区,为您提供经典的诗词、丰富的诗词服务。以及国学经典,词字云,国学,易经,道德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典诗词,红色诗词,近代诗词,现代诗词

    Copyright © 词字云www.ciziyun.com图书馆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