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誌铭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誌铭》 来自:《作品》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原文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馀,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之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翻译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苏君高洁的品行和道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出名。 眉山在西南方数千里之外,苏洵父子由默默无闻而一日之间名扬京城,于是苏洵父子的文章从此独占天下;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扬)的样子。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健谈的人。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他像什么都知道一样。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之人了! 苏洵的曾祖名佑;祖父名杲亲;父名序,曾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之职,三代都不显达。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次子苏涣,两人都靠文章考中了进土;而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对这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开始的时候,欧阳修为他向朝廷推荐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阁供职,他推辞没有到任,后来又授予他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编修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于是让他作了霸州文安县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共同璃修礼书,写成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编成后,正当要上奏朝廷而还没有上报的时候,他却因病去世了。当时是治平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五十八岁。天子知道后为他感到哀痛,特地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职,命令有司准备船载着他的尸体回蜀地下葬。 苏洵喜欢跟人交往,惠他人之所急,友人死了他就周济抚养人家的孩子,因此乡邻都很感激他。苏洵晚年喜欢《易》,曾说:“《易》的内容太深奥了,加上遗失而弄不明白的地方,一些儒生拿附会之说混淆它,去掉这些(附食之说)那么圣人的思想就显现出来了。“著有《易传》但没完成就死了。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在了彭山的安镇乡可龙里。
释义/赏析
茂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秀才称“茂才”。 异等:特别优秀。 禀之厚:禀承深厚。 悫(què):诚实、谨慎。 汩(gǔ):埋没。
繁体原文
有蜀君子曰蘇君,諱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義,修於家,信於鄉里,聞於蜀之人久矣。當至和、嘉祜之間,與其二子軾、轍,偕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得其所著書二十二篇獻諸朝。書旣出,而公卿士大夫爭傳之。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學稱於時。 眉山在西南數千里外,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辯宏偉,讀者悚然想見其人。旣見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與居愈久,而愈可愛。間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無窮。嗚呼,可謂純明篤實之君子也! 曾祖諱祜,祖諱杲,父諱序,贈尙書職方員外郎。三世皆不顯。職方君三子:曰澹、曰渙,皆以文學舉進士;而君少獨不喜學,年已壯猶不知書。職方君縱而不問,鄉閭親族皆怪之。或問其故,職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爲文辭。歲餘,舉進士再不中,又舉茂才異等不中,退而嘆曰:“此不足爲吾學也。”悉取所爲文數百篇焚之。益閉戶讀書,絶筆不爲文辭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經、百家之説,以考質古今治亂成敗、聖賢窮達出處之際。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發。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筆頃刻千言。其縱橫上下,出入馳騁,必造於深微而後止。蓋其稟之厚,故發之遲;其志也愨,故得之精。自來京師,一時後生學者皆尊其賢,學其文以爲師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號“老蘇”以別之。 初,修爲上其書,召試紫微閣,辭不至。遂除試祕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爲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禮書。爲《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而君以疾卒,實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聞而哀之,特贈光祿寺丞,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於蜀。君善與人交,急人患難,死則恤養其孤,鄉人多德之。蓋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諸儒以附會之説亂之也,去之則聖人之旨見矣。”作《易傳》,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於彭山之安鎮鄉可龍里。
翻译
蜀地有一個姓蘇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縣人。蘇君高潔的品行和道義,在家裏修養而成,在家鄉廣爲傳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經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間,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一起來到京城,翰林學士歐陽修得到蘇洵所寫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獻給了朝廷。文章印刷後,公卿士大夫們爭相傳閲。他的兩個兒子都考中了進士,幷且都在前列,在當時也因文采學識而出名。 眉山在西南方數千里之外,蘇洵父子由默默無聞而一日之間名揚京城,於是蘇洵父子的文章從此獨佔天下;蘇洵的文章廣博雄辯,氣勢宏大,讀到的人感到驚訝幷由此想到他(神采飛揚)的樣子。見面後發現他老實温和,似乎不像健談的人。到逐漸接近他,跟他相處越久,就會發現他越發可愛。斷斷續續地談出他所知道的,越詢問他,就覺得他像什麽都知道一樣。唉,可以稱得上是純明篤實的君子之人了! 蘇洵的曾祖名佑;祖父名杲親;父名序,曾被朝廷授予尙書職方員外郎之職,三代都不顯達。蘇序有三個兒子,長子蘇澹,次子蘇渙,兩人都靠文章考中了進土;而蘇洵最小,唯獨(他)不喜歡學習,已經成人後還不知道讀書。他的父親也放任他而不過問,鄉鄰和親戚都對這感到奇怪。有人詢問原因,他的父親衹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蘇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二十七歲時纔發憤努力學習,謝絶了先前交往的夥伴,關起門來讀書寫文章。一年後,去考進士連考兩次都沒考中,又考秀才異等也沒有考中。回家後感嘆道:“這些都不値得我學習。”於是把自己先前寫的數百篇文章拏來全部燒掉,閉門讀書越發用功,有五六年時間不動筆寫文章。於是潛心地硏究了六經和百家的學説,考證古今太平與動亂、成功與失敗的變遷和聖賢們的挫折、順利、出仕、退隱的原因,獲得了它們的精華,涵養、積蓄豐富。但抑制著不表達出來。這樣很長時間後,自己感槪地説:“可以了!”從此文思敏捷,頃刻之間下筆千言,文章縱橫馳騁,思路開闔自如,必定達到深入細微的地方才停下來。大槪是他稟賦深厚,所以才表現出來得晚;他的心志誠實,所以學到的東西精深。從他來到京城,一時之間,年輕人、求學者都尊崇他的賢能,學習他的文章,幷當作典範來效倣。因爲他們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稱他“老蘇”來區別他們。 開始的時候,歐陽修爲他嚮朝廷推薦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閣供職,他推辭沒有到任,後來又授予他秘書省校書郎。恰逢太常編修建隆年間以來的禮書,於是讓他作了霸州文安縣主簿,使他拏主簿的俸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共同璃修禮書,寫成了《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編成後,正當要上奏朝廷而還沒有上報的時候,他卻因病去世了。當時是治平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五十八歲。天子知道後爲他感到哀痛,特地贈他光祿寺丞的官職,命令有司準備船載著他的屍體回蜀地下葬。 蘇洵喜歡跟人交往,惠他人之所急,友人死了他就周濟撫養人家的孩子,因此鄉鄰都很感激他。蘇洵晚年喜歡《易》,曾説:“《易》的內容太深奧了,加上遺失而弄不明白的地方,一些儒生拏附會之説混淆它,去掉這些(附食之説)那麽聖人的思想就顯現出來了。“著有《易傳》但沒完成就死了。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在了彭山的安鎮鄉可龍里。
释义/赏析
茂才:東漢爲避光武帝劉秀的諱改秀才稱“茂才”。 異等:特別優秀。 稟之厚:稟承深厚。 愨(què):誠實、謹愼。 汩(gǔ):埋沒。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
词字云图书馆-诗词歌赋国学学习-7*24小时
  • 词字云图书馆www.ciziyun.com 点击:41046283次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chuangmi01@qq.com侵删 词字云-做你身边最得力的古文帮手,唐诗三百首,诗歌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代诗词、现代诗歌、近代诗歌、外国诗歌,打造全诗词数据库网站和社区,为您提供经典的诗词、丰富的诗词服务。以及国学经典,词字云,国学,易经,道德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典诗词,红色诗词,近代诗词,现代诗词

    Copyright © 词字云www.ciziyun.com图书馆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