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身边的国学大师-国学堂

词字云-国学堂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七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阅读此篇名篇《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七》 来自:《传习录》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原文

来书云:“《大学》以‘心有好乐、忿鉣、忧患、恐惧’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谓‘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者,《传习录》中以病疟譬之,极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则是圣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何谓耶?且事感而情应,则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时,谓之有则未形也,谓之无则病根在有无之间,何以致吾知乎?学务无情,累虽轻,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皦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病疟之喻,既已见其精切,则此节所问可以释然。病疟之人,疟虽未发,而病根自在,则亦安可以其疟之未发而遂忘其服药调理之功乎?若必待疟发而服药调理,则既晚矣。致知之功,无间于有事无事,而岂论于病之已发、未发邪?大抵原静所疑,前后虽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祟。此根一去,则前后所疑,自将冰消雾释,有不待于问辨者矣。

翻译
信中说:“《大学》认为心有好乐、愤怒、忧患、恐惧等情感,心就不能平静,而程子说‘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传习录》中用病疟来比喻,极其精辟。若按子说的,就是圣人的情不生于心而生于万物,这是为什么?况且事有所感而情有所应,那么其中的是是非非就可以格去。但是,在事情未来之时,说有情,它并没有显现,说无情,但情又像病根一样潜在,若无若有,这怎么能致知呢?学要致力求得无情,这样牵累虽然少了,却又出儒入佛,人若无情,行吗?” 圣人的致知功夫,至诚不息。其良知的本体,皎洁如明镜,没有一丝一毫的纤尘沾染,不管是美还是丑,只要来照必见原形,过后,镜子上并未留下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情顺万事而无情”。“无所住处而生其心”,佛家曾经这样说,并非不对。明镜照物,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只要照就显真形,这就是“生其心”的地方,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照完不留下一丝痕迹,这就是“无所住”。有关病疟的比喻,既然你认为精辟,那么此节所问就迎刃而解了。得了病疟的人,即使没有发病,然而只要病根存在,怎么能因为没有发病,就忘记服药调理的功夫呢?如果一定要等到病疟复发后再服药调理,那么已经晚了。致知的功夫不在于有事还是没事,哪里管病是否发作呢?大抵原静你的疑惑,前后虽然不统一,但都是因为自私自利、刻意追求这一弊端。如果除掉这一弊端,那么你前后的疑惑必将烟消云散,用不着再去问辨了。
释义/赏析
纤翳,细微障蔽。翳,遮蔽,障蔽。
繁体原文
來書雲:“《大學》以‘心有好樂、忿鉣、憂患、恐懼’爲‘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謂‘聖人情順萬事而無情’。所謂有者,《傳習錄》中以病瘧譬之,極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則是聖人之情不生於心而生於物也,何謂耶?且事感而情應,則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時,謂之有則未形也,謂之無則病根在有無之間,何以致吾知乎?學務無情,累雖輕,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聖人致知之功,至誠無息。其良知之體,皦如明鏡,略無纖翳,妍媸之來,隨物見形,而明鏡曾無留染,所謂“情順萬事而無情”也。“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爲非也。明鏡之應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處,妍者妍,媸者媸,一過而不留,即是無所住處。病瘧之喻,既已見其精切,則此節所問可以釋然。病瘧之人,瘧雖未發,而病根自在,則亦安可以其瘧之未發而遂忘其服藥調理之功乎?若必待瘧發而服藥調理,則既晚矣。致知之功,無間於有事無事,而豈論於病之已發、未發邪?大抵原靜所疑,前後雖若不一,然皆起於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爲祟。此根一去,則前後所疑,自將冰消霧釋,有不待於問辨者矣。
翻译
信中說:“《大學》認爲心有好樂、憤怒、憂患、恐懼等情感,心就不能平靜,而程子說‘聖人情順萬事而無情’。所謂有,《傳習錄》中用病瘧來比喻,極其精闢。若按子說的,就是聖人的情不生於心而生於萬物,這是爲什麼?況且事有所感而情有所應,那麼其中的是是非非就可以格去。但是,在事情未來之時,說有情,它並沒有顯現,說無情,但情又像病根一樣潛在,若無若有,這怎麼能致知呢?學要致力求得無情,這樣牽累雖然少了,卻又出儒入佛,人若無情,行嗎?” 聖人的致知功夫,至誠不息。其良知的本體,皎潔如明鏡,沒有一絲一毫的纖塵沾染,不管是美還是醜,只要來照必見原形,過後,鏡子上並未留下什麼,這就是所謂的“情順萬事而無情”。“無所住處而生其心”,佛家曾經這樣說,並非不對。明鏡照物,美就是美,醜就是醜,只要照就顯真形,這就是“生其心”的地方,美就是美,醜就是醜,照完不留下一絲痕跡,這就是“無所住”。有關病瘧的比喻,既然你認爲精闢,那麼此節所問就迎刃而解了。得了病瘧的人,即使沒有發病,然而只要病根存在,怎麼能因爲沒有發病,就忘記服藥調理的功夫呢?如果一定要等到病瘧復發後再服藥調理,那麼已經晚了。致知的功夫不在於有事還是沒事,哪裏管病是否發作呢?大抵原靜你的疑惑,前後雖然不統一,但都是因爲自私自利、刻意追求這一弊端。如果除掉這一弊端,那麼你前後的疑惑必將煙消雲散,用不着再去問辨了。
释义/赏析
纖翳,細微障蔽。翳,遮蔽,障蔽。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
词字云图书馆-诗词歌赋国学学习-7*24小时
  • 词字云图书馆www.ciziyun.com 点击:41859753次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交,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对您造成了任何程度的伤害,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chuangmi01@qq.com侵删 词字云-做你身边最得力的古文帮手,唐诗三百首,诗歌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代诗词、现代诗歌、近代诗歌、外国诗歌,打造全诗词数据库网站和社区,为您提供经典的诗词、丰富的诗词服务。以及国学经典,词字云,国学,易经,道德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离骚,古典诗词,红色诗词,近代诗词,现代诗词

    Copyright © 词字云www.ciziyun.com图书馆 001-1